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释义栏目 -> 经论释义

TOP

《瑜伽宗综述》(八)
2021-09-06 19:36:15 来源: 作者:王恩洋先生 【 】 浏览:119次 评论:0
   8、对中印文化和邦交的影响
   中国印度为世界文明古老的两个大国,但南有大海汪洋之阻,北有雪山葱岭之障,不通声气,各自发展。自汉通西域,始渐知有身毒。佛教兴起,到阿育王时,热心弘扬的大德高僧,四出传播。汉魏而后,来中国者接踵肩随。西域高僧,亦相继而至。于是印度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中国高僧亦闻风向往,朱士行、宋云、宝暹等止于西域。法显始从长安经西域三十余国达中天竺摩揭提,得大众部律等,留学三年;至师子国,复停二年得弥沙塞律,及长杂二含等经,自海道归中国,为著名西行求法的第一人。归来作《历游天竺传》,为世所珍。法勇、宝云亦达天竺。凡上一切,或由天竺东来弘法,或由中国西去求法,尚不曾有以中国的文化人物去影响于印度。至玄奘法师,以其不世出之才,不但学得了宏富的佛法,又能立正摧邪,见崇重于彼邦。中国的文化亦以中国的人物而同时见重。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言:“初奘在印度,声畅五天,称述支那,人物为盛。戒日大王及菩提寺僧思闻此国,为日久矣。但阻无信使,未可依凭。……奘既安达,恰述符同。戒日及僧各遣中使,赍诸经宝,远献东夏。是则天竺信命,自奘而通,宣述皇遒之所致也。使既西返,又敕王玄策等二十余人随往大夏。并赠绫帛千有余段,王及僧等数各有差。并就菩提寺僧找石蜜匠,乃遣匠二人,僧八人,俱到东夏,并送往越州,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及西使再返,敕二十余人随往印度。前来国命,通议中书。敕以异域方言,务取符会。故诸信命,并资于奘。乃为转唐言,依彼西梵,文词轻重,命诸读者尊崇东夏。”这证明了因法师之故,而将中国和印度在政治上的外交关系,最初正式建立了起来。而且在信命方面还作了大的帮助。所谓石蜜匠者,《新唐书》言遣使求熬糖法,是则蔗糖之制是从印度传来的。又新旧唐书《西域传》并言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戒日王)死,国中大乱,其臣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宵遁,至土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速战三日,大破之,俘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迦沔路国献异物,拜上地图。阿罗那顺天竺之乱以平。二十二年,玄策执阿罗那顺至京师。这是在中印两国关系中发生的极为重大的事。《续高僧传》又言:太宗敕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奘乃召诸黄巾述其玄奥,领叠词旨,方为翻述。道士蔡晃、成英等,竞引释论《中》《百》玄意,用通道经。奘曰:佛道两教,其致天殊。安用佛言,用通道意。成英请翻序引。奘曰:观老治身治国之文,文词具矣。叩齿咽液之序,其言鄙陋,将恐西闻异国,有愧乡邦。遂不译之。由此可知,以中国先哲思想译遗印度实始于师。又其译老既不比傅佛法,又不下同方士,卓识诚谛不稍讹谬,随处皆表现其伟大的品德,因便及之。然而法师对印度更大的影响,尤在其所作的《西域记》。印度是文明最古的国家,有极宏富的史迹。惜其国人缺乏历史观念,虽千年间,并无一本完整的历史成书。到了近代,印度人跃进到世界舞台,乃以不知其以往历史为愧。世界人欲知印度历史者同觉歉然。幸赖我国五世纪初,有法显作的《历游天竺传》,七世纪中叶有法师作的《西域记》和他的门人给他作的《慈恩法师传》,以及稍后义净作的《南海寄归传》,把当时印度的政教风俗、国土山川、名胜古迹、文化学说、思想信仰,都给以真实地记载。尤其是《西域记》更为精审,西方人按其所记国邑王都,寺宇建筑之地域方位,道路距离,进行发掘,遂得将古代胜迹逐渐发掘出来。如像那烂陀寺的壮阔基址的发现。而古代的文明印度,乃重发现于今日,这对于研究世界史者固有莫大的帮助,尤其是对久受殖民统治的印度人来说,对其民族的自尊心,和热爱祖国的感情的增强,是有更大的鼓舞力量的。因此近代的国际学者尤其是印度朋友,莫不崇敬玄奘法师。近者印度将在旧那烂陀寺开办大学,于中设立玄奘学院,我国政府并予以支持,可以知其意义之重大了。但是吾人尤当知道,法师并不是以旅行为目的,《西域记》只不过其平生译述中的附产品。他的精神愿力,学说思想,和对印度古代最高文化的结晶“毗昙”“般若”“瑜伽”“法相”“唯识”之学的译来中国,保存至今,足以为人类文化和印度文化之发展承继,提供材料指导途术,更当有不可称量的功绩,这是可以预计的。
   总结:
   总观法师,他有信心,有决心,他勇敢直前,他精进不息,他虚心好学,他刻苦钻研,他不得少为足,他有而若无,他坚持真理,他热爱正法,他誓愿宏深,他实践菩萨戒行,上求下化以至于忘掉个人的利害得丧,苦乐荣枯,乃至把他的身心性命都全部交付出来,以贡献给佛法和一切有情。因此他才能历险阻艰危生死祸福,而坦然无畏,无挂无碍,以获致辉煌伟大的成功。正惟他能舍弃一切,因而成就了一切,这正是大士行的具体表现,也即是我们学习效法的模范典型。
   五、玄奘法师以后
    玄奘法师以后有窥基、圆测、慧沼、智周,等众弟子,他们对朝鲜日本唯识学之宏传及其在现代之复兴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今将他们的事迹生平略述如下:
   1、窥基法师:奘公门下群贤济济,而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尤为后起之杰。就中窥基法师智慧宏深,英姿骏发,特为翘楚。窥基,字道宏,姓尉迟,京兆长安人。父敬宗,伯父敬德,他幼而不群,《宋高僧传》说奘公于陌上见他眉目秀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得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请于其父,父曰:伊类粗悍,哪胜教治。公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奘不识。又因许诺。以贞观二十二年入大慈恩寺就奘公学。年二十五,应诏译经。通讲大小乘经论,创意留心,勤勤著述,造疏计可百本。奘公逝后,弟子相继取基为折中,视之如奘在焉。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长逝,年五十一。葬于樊村,附于奘公之墓,执绋会葬者,盈山谷,凡天下佛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真”。又说他“魁梧堂堂,有桓纠之气(桓石虔救桓冲于苻坚数万军中),而慈祥之心,诲人不倦,自天然也。”
   窥基法师在本宗的最大功绩,首先是建议奘公糅译《成唯识论》,并由他一手成书。他在《唯识枢要》中记其事曰(金陵版木刻本第4页):
   护法菩萨果成先劫,位克今贤,随机利见,春秋二十有九,知息化(涅槃)之有期,厌无常以禅习。誓不离菩提树,以终三载之年。禅礼之暇,注裁斯释。《唯识三十颂》。……时有玄鉴居士,识凤鹓,凤类鸟,《庄子 秋水篇》,南方鸟之敛羽,委鳞龙之潜迹,每罄所资,恒为供养,深诚固志,物竭积年。菩萨诱掖多端,答遗兹释,而诫之曰:“我灭之后,凡有来观,即取金一两,脱逢神颖,当可流通。”终期既渐,奄绝玄导。……五天鹤望,未辄流行。大师玄奘……闻斯妙理,殷俯谛求。居士记先圣之遗言,必今贤之是属,乃奉兹草本并《五蕴论释》。大师赏玩,犹睹圣容。……自西霏玉牒,东驰素象,虽复广演微筌,赏之以为秘诀,及乎神栖别馆,景阻炎辉,清耳目以渊思,荡心灵而绎妙,乃曰:"今者方怡我心耳"。宣尼(孔子)有言曰:“我有美玉韫椟藏之,谁为善贾,我今沽诸”。基夙运单殊,九岁丁艰,自尔,志托烟霞,加每庶几缁服,浮俗尘赏,幼绝情分。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别奉明诏,得为门侍。自参预三千,即欣规七十,必谐善愿,后承函丈,不以散材之质,遂得随伍译僚。事即操觚,飡受此论。初功之际,十释别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润饰执笔,捡文纂义,既为令范,务各有司。数朝之后,基求退迹,大师固问,基殷请曰:“自夕梦金容,辰趋白马,英髦间出,灵智肩随,闻五分(无著所造五大论)以心祈,揽八蕴而遐望,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淳粹。今东出策赉,并目击玄宗,幸复独秀万方,颖超千古,不立功于参糅,可谓失时者也。况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况时渐人浇,命促慧舛,讨支离而颇究,揽殊旨而难悟。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盛则”。久而后许,故得此论行焉。大师礼遣三贤,独授庸拙。此论也,括众经之秘,苞群圣之旨。……虽复本出五天,然彼无兹糅释,直尔十师之别作,鸠集犹难,况更摭此幽文,诚为未有。……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8/10/10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瑜伽宗综述》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