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一(三)
2020-01-15 10:39:28 来源: 作者:弥勒菩萨说 【 】 浏览:1346次 评论:0
由此为依,获得四种作意所摄九相心住。当知如前声闻地说。由得此故,名离欲贪诸异生类。彼先修习加行观时,如营农者;今得增上,犹如大王。于先所得等至所生胜妙诸受,能正了知是大放逸安足处已;便使如臣,听闻正法增上所生胜奢摩他之所摄护毗钵舍那,令其观察彼所生受性是缘生;缘生性故,体是无常。彼由此故,便以意地诸过患相俱行作意而得离欲。既离欲已;复观等至所依别故,十种差别;时分别故,多百差别。此中等至所依别故十种别者: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若喜俱行,若乐俱行,若舍俱行,退分住分,若胜进分,顺决择分。时分别故多百差别者:谓即观察如是行相,依生住灭时分所作差别道理,当知复有多百差别。如是了知彼所生受,是无常性流转差别种种性已,略由三相,复审观彼是无常性:谓所依故;现行故;因故。所依故者:谓极乃至第四静虑,所有色身是受所依。现行故者:谓极乃至灭受想定,其间想受多分现行。言因故者:谓当来世所有受因,即思求愿;观察如是乃至有顶所有诸法,缘生性故,皆是无常。如是如理审正观察诸离欲地,是名上品世间律仪。当知此中前二律仪思择力摄,后一律仪修习力摄。彼既成就如是胜妙不放逸力,如实通达圣谛理故。便能永断执我我所以为前行,一切见道所断烦恼;又能获得有学律仪。彼即修习有学律仪,复能永断妄执我慢以为前行,一切修道所断烦恼,究竟证得无学律仪;此上更无若过若胜所余律仪。
    复次若诸苾刍已入圣教,不护诸根,彼便一向造作众苦;谓后法苦,或现法苦。当知如是不护根者,如癞病人,入芦荻丛;为如其叶可爱境界,破裂其身,摄受当来微细俱行后有众苦,而不能觉。如是名为由后法苦,说造众苦。彼又于此起染起著广生毁犯;由是因缘,虽住空寂阿练若处,而受现行追悔所起寻思之苦。如菅茅刺伤害其足,不能无畏往净仙众。设强趣入清净僧中,便为有智同梵行人举其所犯;由彼内怀覆藏意故;心如鸩毒,于能举边发愤掺害。又诸有智同梵行者,知其鄙劣乐舍沙门,即便远避不与同住。若诸村邑若阿练若,咸共讥毁;言此长老如是毁犯,如是恶说,如是恶作,如是非法杂染而住;已净信者令其变退,未净信者,令信不生。是故彼人于现法中,领受如此追悔所作,发愤所作,远避所作,讥毁所作种种诸苦。此及前说领受后法所作众苦,总略为一,名受众苦。此中云何名非律仪。谓于如是现法后法具众过患,行处境界,起不如理妄执诸相随好邪想;邪想为先,于其住处发起顺彼相应寻思;由此不能于前所说一切过失如实观见。虽复观见所有过失,未能数数多修习故,于所依中诸烦恼品所有粗重,未能除遣;身未轻安。谓色心身。由此行相,缠及随眠犹尚和合,能令违背思择修习二力对治;名非律仪。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律仪行相。又此律仪三因缘故,能令修习速得圆满。何等为三:所谓最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净信出家;既出家已,便用神力相应闻慧,摄持虫兽相似六根。既摄持已,复用如理作意思慧正审观察过患方便,在闻慧上修慧下故,中间系缚;中间系已,为欲试察于彼神力得自在不。乃取净相,于诸境界而放纵之。于彼神力未自在故,各各驰散别别境界;然其不能究竟逃窜。未善观见彼过患故,令彼虫兽未善调伏;又令神力不得自在。了知是已,复多修习如理思慧,令到究竟,超过作意;转更勤修循身正念。于此正念善修习故,彼不复能各各驰散别别境界;当知尔时彼善调伏,神力于彼而得自在。
    复次有诸苾刍,先已修集妙慧资粮;复得值遇善友圆满,听闻诸行三种过患:谓现法过患,后法过患,现法后法过患。当知此中大种互违为所依止一切疾病,名现法过患;恶趣诸行常恒随逐,能作能往,名后法过患;先于现法成就喜贪,以为所依能引现法后法老死,名现法后法过患。如是总略有三种苦:一疾病苦,二恶趣苦,三老死苦;谓依善趣及依恶趣。听闻如是诸过患已,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因斯能入圣谛现观。次由善净无我真智,如入空室,现观内外六处皆空。彼于尔时,以慧通达依诸境界忘念所生诸烦恼缠,能为损害;及有余残烦恼随眠贪爱随眠。又自通达于相续中有诸烦恼,有诸贪爱,有诸苦恼,有诸损害;及过一切烦恼贪爱,证有余依般涅槃界,一向寂静。次后复证无有余依般涅槃界。彼先修习譬如草木枝条茎叶正法门慧,积集圣道法随法行,为所依筏;于修道中正勤修习,渐次证于心善解脱,住有余依般涅槃界;一切灾恼皆得解脱。既住于此,当知究竟越度众苦,到于彼岸。
    复次由七因缘,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虽出家已,复还退舍正所修学。云何为七:谓诸异生未能超度诸异生地,于五取蕴众苦恼法,不能如实了知五转;或复异生于诸妙欲,不能上品观其过患。又于行时及于住时,恒常纵逸,于可爱境,取不如理所有相貌;不系念故,恒常寻思善品恶刺非理寻思。又无无畏;若王若余因事呼逼,由怖畏故则便随从。复有亲爱;于诸亲属有所顾恋,彼若招命,由亲爱故则便随从。又于境界或随顺贪,或随顺嗔,或随顺痴,发起猛利诸烦恼缠。又即于彼心相续中,常有随缚。又由成就下劣胜解,无有一切广大胜解;谓于出离远离涅槃。由彼成就劣胜解故,于诸境界其心趣入。由于一切父母等事,不能孑然无顾恋故,于其出离心不趣入;于八圣支无胜解故,于其远离心不趣入;由于彼果烦恼断中无胜解故,于其涅槃心不趣入。略由二处摄一切漏:一见所断,二修所断。当知此中非理作意及所缘境,名顺漏法。若诸有学于能发起修所断漏非理作意所缘境界,虽未永断,而由妙慧正通达故,说名于此顺漏法中其心寂静;犹有失念增上所生微劣缠故,未名清凉,未名宴默。然其所起一切见道所断诸漏皆永断故,亦名清凉;以于当来不生法故,亦名宴默。而彼异生成就下劣诸胜解者,遍于一切顺诸漏法心不寂静;不名清凉,不名宴默。当知由是七因缘故,复还退舍正所修学。与此相违,所有白品七因缘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既出家已,终不退舍正所修学。
    复次若有苾刍依四著处,当知彼行四种邪行。何等名为四种著处。谓有苾刍于内外处有贪爱故,能感后有,于现法中不乐涅槃;是初著处。复有苾刍,于先所舍外诸所有父母等事,有所顾恋,系缚其心;如是名为第二著处。复如有一,于现法中希求一切利养恭敬,于诸所得利养恭敬耽著不舍;如是名为第三著处。复如有一,是有学者已见谛迹,有余我慢少分贪爱之所随逐,于修弃舍纵逸而住;如是名为第四著处。云何名为四种邪行。谓彼最初爱乐后有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不乐涅槃;若诸有学行于纵逸,由此著处增上力故,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如是名为最初邪行。又复即前爱乐后有补特伽罗,爱乐后有增上力故,发起邪愿行于梵行;如是名为第二邪行。又复于先所舍外事有所顾恋;由彼著处增上力故,能令退舍正所修学;如是名为第三邪行。又于现世希求利养及与恭敬,于诸所得利养恭敬耽著不舍补特伽罗,由此著处增上力故,毁犯尸罗,广说乃至螺音狗行。彼由顾恋利养恭敬,不舍所学;不见是罪,公然犯戒。如是名为第四邪行。
    复次有诸苾刍于义不善;从他所闻种种文字一义言说,便怀犹豫不生欢喜;今于是中何者为实。复有四种能生微妙清净智见无倒观门。何等为四:谓极精勤观察苦者,于生受因如实妙智,又于依持及所依因如实妙智,又于住因如实妙智,又于依缘、自性、助伴、随顺苦乐非苦乐行如实妙智。又二缘故,如来除灭于义不善补特伽罗所有犹豫:一者显示种种文词所表一义;文有差别,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二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