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
2018-07-30 08:47:06 来源: 作者: 弥勒菩萨说 【 】 浏览:1544次 评论:0
    复次略由三因缘故成现法受业。何等为三。一田广大故;二思广大故;三相续清净故。由五种相田成广大。一从于一切有情第一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住起。谓慈等至。二从于一切有情第一将护他心住起。谓无诤等持。三从第一寂静涅槃乐相似圣住起。谓灭尽等至。四已得一切不善不作律仪。谓预流果。五极清净相续究竟。谓阿罗汉及佛为首大苾刍僧。如是名为田广大性。若于是处以深厚殷重清净信心,舍清净财;是名思广大性。若前生中于他所施衣服等物,由身语意不为障碍,亦不思量与染污心;以无有障障彼相续,当知是名相续清净。若有于此三种因缘一切具足;当知彼业定现法受,亦于生受,亦于后受。若有与此相违三种因缘起不善业,当知亦成定现法受。或有所生一刹那业唯现法受;或有所生一刹那业亦现法受;亦于生受;或有所生一刹那业三时皆受。譬如一缕其量微小能持一华;一系华已势力便尽,不复能系;复有一缕能持二华;再系华已,势力便尽;复有一缕能持多华,多系华已,其力方尽。又如流水其性微小,流经一步势力便尽;有第二水其性稍大,流经两步势力方尽;有第三水其性广大,流经多步势力乃尽。又如酢滴其性淡薄,唯能酢彼一滴之水不能酢多;有第二滴其性稍严,酢二滴水。不能酢多;有余酢滴其性更严,乃至能酢众多滴水。此中诸业差别道理当知亦尔。
    复次十种不善业道唯欲界系;亦唯能感欲界异熟,多于恶趣,少于善趣。又恶趣业,预流果时皆已断尽。若诸异生世间离欲或复生上,一切皆伏而未永断。若不还果身犹住此或复上生及阿罗汉,诸不善业皆毕竟断。若已证入清净增上意乐地菩萨,一切不善业皆毕竟断。此但由不忘念力所制持故。非由烦恼得离系故。复次思是业,非业道;杀生乃至绮语亦业亦业道;贪恚邪见业道,非业。此诸业道余决择文更不复现。后嗢柁南曰:
          自性相略广, 方便与轻重, 增减及瑜伽, 引果生决择。
    如是已说业道决择。生杂染决择我今当说。如先所说生杂染义,当知此生略有十一。一一向乐生。谓一分诸天。二一向苦生。谓诸那落迦。三苦乐杂生。谓一分诸天人鬼傍生。四不苦不乐生。谓一分诸天。五一向不清净生。谓欲界异生。六一向清净生。谓已证得自在菩萨。七清净不清净生。谓色无色界异生。八不清净清净处生。谓在欲界般涅槃法有暇处生。九清净不清净处生。谓生色无色界异生。十不清净不清净处生。谓生欲界异生不般涅槃法,设般涅槃法无暇处生。十一清净清净处生。谓生色无色界,非异生诸有学者。
    复次经言:汝等长夜增羯吒斯,恒受血滴。何等名为羯吒斯耶,所谓贪爱。贪爱之言与羯吒斯名差别也。此言显示摄受集谛。恒受血滴,摄受苦谛。复次婆罗门喻经中,世尊依生杂染说如是言:有五非狂,如狂所作。何等为五。一解支节者。谓更有余活命方便,而乐分析所有支节以自活命。是名第一非狂如狂所作。二悭贪者。谓悭贪所蔽,悭贪因缘所获财宝,不食不施;唯除命终,欻然虚弃大宝库藏。是名第二非狂如狂所作。三乐生天者。谓更有余身语意摄种种妙行生天方便,而乐妄执投火溺水颠坠高崖,自害身命作生天因。是名第三非狂如狂所作。四乐解脱者。谓更有余八支圣道解脱方便,而乐妄执自逼自恼种种苦行作解脱因。是名第四非狂如狂所作。五伤悼死者。谓依伤悼亡者因缘,种种哀叹剺攫其身,坌灰拔发断食自毁,欲令亡者还复如故。是名第五非狂如狂所作。复说颂曰:
          世间无决定,  颠倒谓为我,  父母及妻孥,  兄弟亲友等。
          曾母转为妻,  妻复为儿妇,  儿妇转为婢,  或作怨家妻。
          曾父转为子,  子复为怨敌,  怨敌复为奴,  或为仆隶等。
          曾王转为臣,  臣复为贫匮,  或闾邑下贱,  为世所轻鄙。
          曾作婆罗门,  展转为三姓,  或复旃荼罗,  及补羯娑等。
          于无量百千,  那庾多往返,  为父复为子,  及怨家等身。
          如幻士众中,  示种种形类,  异生处流转,  现多身亦尔。
          烦恼业缘因,  令种种诸行,  数数而积集,  如幻化所起。
          虽遭是众幻,  然无智所覆,  常于诸行中,  乐著曾无厌。
          既自幻惑已,  坌灰泣伤叹,  于不应忧悲,  横生诸悲恼。
          离假名亲属,  种种自忧悲,  弃捐正法行,  举手而号泣。
          痴憍慢所乱,  数行诸放逸,  如是等种类,  广说遍应知。
    复次斗诤劫中有四过失。谓寿量衰退,安乐衰退,功德衰退,一切世间盛事衰退。复次斗诤劫中诸有情类,略于八处互不相数。一不数正法;二不数名闻;三不数宗族;四不数可愍;五不数善友;六不数有德;七不数有恩;八不数亲友。
    问:先说生杂染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无明等十二支差别义,云何应知。答:略由五相。一由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业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问:何等为无明相。答:贪嗔慢相是无明相;计我我所相,无惭无愧相,多放逸相,性羸钝相,饶睡眠相,心愁戚相,种种恶业现行等相,是无明相。问:何等是无明自性。答:自性总相如前已说。自性差别今当显示。谓或有随眠无明,或有觉悟无明,或有烦恼共行无明,或有不共独行无明,或有蔽伏心性无明,或有发业无明,或有不染污无明,或有离羞耻无明,或有坚固无明。谓无般涅槃法者所有无明。问:何等为无明业。答:于不现见义而生迷惑,是无明业。如是于现见义,劣义,中义,胜义,利益义,不利益义,真义,邪义,因义,果义,而生迷惑,是无明业。又有十种愚痴有情,遍摄愚痴诸有情类。一缺减愚痴,二狂乱愚痴,三散乱愚痴,四自性愚痴,五执著愚痴,六迷乱愚痴,七坚固愚痴,八增上愚痴,九无所了别愚痴,十现见愚痴。缺减愚痴者:谓如有一或缺于眼,或缺于耳,于眼所识色,耳所识声,一切境界皆不领解;是故愚痴。狂乱愚痴者:谓如有一或遭逼迫或遭大苦,或遭重病,或痛所切,或复颠痫,令心狂乱,由此不了善作恶作;是故愚痴。散乱愚痴者:谓如有一心散异境,不能了余善作恶作;是故愚痴。自性愚痴者:谓如有一于生死中无始以来,自性不了苦集灭道,众生无我,法无我等;是故愚痴。执著愚痴者:谓如有一堕外道中,彼于身见,身见为本,诸见趣中不能解了;是故愚痴。迷乱愚痴者:谓如有一或名想乱,或形量乱,或色相乱,或业用乱,于乱处法不能解了;是故愚痴。坚固愚痴者:谓如有一毕竟无有般涅槃法所有愚痴,自性坚固,乃至诸佛亦不能拔。增上愚痴者:谓如有一常恒无间习诸邪行,又邪行因所生众苦之所逼切,虽知虽见,而故奔趣乐著嬉戏。或复贪等行者,亦是增上愚痴。无所解了愚痴者:谓如有一不闻不思不修习故,于法于义不能解了;是故愚痴。现见愚痴者:谓如有一现见诸行皆悉无常,而起常想;现见皆苦,而起乐想;现见不净,而起净想;现见无我,而起我想;现见病法老法死法,起安隐想;无逼恼想。又此无明于五处所能为障碍。一能障碍真实智喜;二能障碍烦恼灭得;三能障碍圣道成满;四能障碍往于善趣;五能障碍世间现法诸吉祥事。问:何等名无明法。答:或有由无明故堕无明趣,说名愚痴;非痴所娆,不为痴垢,非痴所媚。谓住随眠无明。或有愚痴为痴所娆,不为痴垢,非痴所媚。谓由缠所摄无明。或有愚痴为痴所娆,为痴所垢,非痴所媚。谓由发业无明,发恶业已,于此恶行而生羞耻。或有愚痴为痴所娆,为痴所垢,为痴所媚。谓因无明发起种种恶不善业,于此恶行无有羞耻。此中由前三种说名愚痴,堕无明趣,不名痴人;由后一种说名痴人。或有闇法无明;谓在欲界。或有昧法无明;谓在色界。或有翳法无明,谓在无色界。问:何等名无明因果。答:因,如本地分已说;果,谓一切后有支。又于真如及诸谛义不能解了,或复犹豫,或即于此生邪决定。谓于谛理或增或减颠倒执著无常等故。或由增上慢故;或由自轻蔑故。余有支决择文,更不复现。
    复次如世尊言:眼为因,色为缘,眼识得生,乃至身为因,触为缘,身识得生。又说触为受缘。又说能生作意为因,生所生识。此中非眼等是眼识等生因,亦非触是受生因,非能生作意是所生识生因,由彼诸法各自种子为生因故。何故此中说眼等为眼识等因。当知此依俱有依摄引发因说;非生起因。所以者何。由俱有眼等根为依止故,眼等诸识彼彼境转;非无依止。如是由俱有触为依止故,有诸受转;由俱有能生作意为依止故,所生识转;非无依止。是故世尊于此诸处,依俱有依所摄引发因说;非生起因。或依助伴因说。何以故。非已灭眼能为已生眼识所依。耳等亦尔。非已灭触能为已生受所依止;亦非已灭能生作意,能为已生所生识依。
    复次缘起次第略有四种。一牵引次第,二生起次第,三受用境界次第,四受用苦次第。无明缘行行缘识,是牵引次第;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是生起次第;六处缘触触缘受,是生起已受用境界次第;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受用苦次第。于此处所,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一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九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