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八(三)
2015-03-20 10:35:01 来源: 作者:弥勒菩萨说 【 】 浏览:2684次 评论:0
       天我如如舍劬劳, 如是如是无减劣, 如是广说鲜白品, 此中祗焰颂应知。
    今此颂中无攀无住者:谓涅槃灭定。如前已说。世尊依昔示现修习菩萨行时,所有最极难行苦行非方便摄勇猛精进,又依示现坐菩提座非方便摄勇猛精进,断遍知故;说如是言:天汝当知:我昔如如虚设劬劳,如是如是我便减劣;如如减劣,如是如是我便止住;如如止住,如是如是又被漂溺。与此相违,应知白品。此中显示修苦行时非方便摄勇猛精进名曰劬劳。行邪方便善法退失名为减劣。既知退失诸善法已,息邪方便说名止住。舍诸苦行更求余师,遂于嗢达洛迦,阿逻茶等邪所执处,随顺观察故名漂溺。复于后时坐菩提座弃舍一切非方便摄勇猛精进,所有善法遂得增长。如如善法既增长已,如是如是于诸善法不生知足,不遑止住,于所修断展转寻求胜上微妙。既由如是不知足故,遂不更求余外道师。无师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名大觉者。此中四义舍劬劳等四句经文,如其次第配释应知。云何复依涅槃无攀无住以显差别。谓不能度诸烦恼缠随眠暴流,略由四因。何等为四。谓最初有依耽嗜寻;依耽嗜寻为依止故,便有懈怠;又由懈怠为依止故,住异生分;住异生分为依止故,顺生死流贪爱势力令于五趣生死河中顺流漂溺。与此相违四种因故,能度暴流,如应当知。云何复依想受灭定以显差别。谓如有一先已证得想受灭定,复住放逸多住想受,而不多住诸想受灭;由此因缘退失灭定。由退失故,还复止住下地生因;住彼因故,心便定趣彼所得果。与此相违,应知白品四句差别。
       独臻阿练若, 静虑弃珍财, 为别有方求, 为窥窬封邑。
       何不与人交, 而绝无徒侣, 得义心寂静, 摧妙色魔军。
       我独处思惟, 受最胜安乐, 故不与人交, 而绝无徒侣。
    此因天女所问伽他。言得义者:略有二种。一者证得沙门果义,二者证得圣神通义。由初得义超越一切生死大苦;第二得义证八解脱寂静思惟现法乐住。又初得义降伏可爱妙色魔军;第二得义独处思惟受胜安乐。此中意辩圣神通义。所以者何。谓如有一为欲成办圣神通义,为令解脱清净圆满依十遍处方便修行;由此因缘令遍处定清净圆满,亦令解脱转得清净圆满鲜白,亦能成办圣神通义。彼既了知此成办已;便自通达我义已办,沙门果义亦得成就,是真沙门。于求财者深修厌毁;于诸城邑交游等处了知其初,了知过患,了知出离,亦能了知趣出离行。生彼因缘说名为初。无常众苦变坏法性是名过患。欲贪调伏断除超越名为出离。圣八支道名趣出离行。若有于彼不见其初,乃至不见趣出离行;由是因缘于具珍财有情等处不能厌毁,城邑交游周旋不绝,而谓彼为心得寂静;于出居家证八解脱静虑定者内心寂静反生诽谤。由是彼于内心寂静,则不堪能善见善知善鉴善达。若第一义内心寂静与此相违,则能善见乃至善达。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于此略示诸受欲者乐杂住者,非第一义内心寂静;若有证得八解脱定离诸爱味名第一义内心寂静。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诸行无常, 有生灭法, 由生灭故,  彼寂为乐。
    今此颂中蕴及取蕴皆名诸行。此中义者意在取蕴。是五取蕴略有三种:谓去来今。诸行无常者:谓彼诸行本无而生;生已寻灭。若过去生过去所得诸自体中所有诸蕴皆过去故,已谢灭故,生已没故;体是无常。若未来生未来所得诸自体中所有诸蕴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灭没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若现在生现在所得诸自体中所有暂住支持存活有情诸蕴皆死法故,可为殒灭之所灭故,是有灭法。若彼诸蕴在于未来所得自体是有生法;于中都无所得自体是常是恒,乃至即当如是正住。唯除才生生已寻灭。若诸有情于现法中永尽未来诸蕴因者,一切未来自体诸蕴皆不生故,说名彼寂。又复此寂由二因缘说之为乐。一者一切苦因灭故,一切粗重永止息故,于现法中安乐住,故说之为乐。二者当来生老病等所有众苦永解脱故,说之为乐。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说正见依处及正见果。复有差别。谓略显示遍知依处及彼断灭。又略显示所遍知法及与遍知。又略显示三世诸行所有杂染及彼寂故所有清净。又略显示诸缘起法及缘起灭。又略显示苦谛灭谛。又略显示空与无愿二解脱门所依处所。及显无相一解脱门所依处所。又略显示圣谛现观相违二法断所依处。言二法者:一随顺戏论;二怖无戏论。又略显示不共外道二对治法。何等为二。一者所知无颠倒性;二者所证无颠倒性。
       无逸不死迹, 放逸为死迹, 无逸者不死, 纵逸者常死。
    今此颂中云何无放逸是不死迹耶。谓如有一依四所依立四种护:谓命护,力护,心杂染护,正方便护。是名不放逸。此不放逸为依为持,涅槃资粮未圆满者令速圆满;已圆满者令于现法得般涅槃。云何放逸为死迹耶。谓如有一居家白衣于诸欲境耽著受用造不善业。或有出家现四无护。谓命无护乃至正方便无护。如是放逸通于二品。谓在家品及出家品。即此放逸为依为持乐生本行,造生本业;因此故生,生已寿终,生已夭没。云何无纵逸者不死,纵逸者常死耶。谓死有五种:一者调善死,二者不调善死,三者过去死,四者现在死,五者未来死。若善修习此无纵逸补特伽罗,于现在世由调善死而正死时;由过去死已死,于过去世亦由不调善死,于现在世不由不调善死而死,于未来世不由调善死,不由不调善死而死。故名不死。若有纵逸补特伽罗,于现在世由不调善死而正死时;于过去世亦由不调善死已死,于现在世即由不调善死而死,于未来世亦由不调善死当死。故名常死。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薄伽梵此中略示无纵逸者道谛灭谛;有纵逸者集谛苦谛。又略显示处非处性自业作性。前半显示处非处性;后半显示自业作性。又前半显示师于弟子作所应作;后半显示诸弟子等自所作义。
       众生寻思所钻摇, 猛利贪欲随观妙, 倍增染爱而流转, 便能自为坚固缚。
    今此颂中云何寻思之所钻摇。谓如有一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不正作意发生不善依于耽嗜诸恶寻思。云何猛利贪欲。谓如有一于昔余生修习贪欲亦多修习;由是因缘令此生中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不正作意而被贪欲散坏其心。云何随观净妙。谓如有一不善护身,不摄诸根,不住正念,游行聚落,见甚少年可爱美色诸母邑已,便不如理取净妙相;由此因缘身心烧恼。云何倍增染爱。谓由五种相貌当知染爱增长。何等为五。谓如有一虽于下劣诸欲境界,尚生猛利诸贪欲缠耽著不舍;何况上妙。又以非法多分凶暴积集珍财,不以正法;亦常摄受增上众具。又于轻贱无所用物尚不欲舍;何况贵重。虽为追求少劣财物尚行众多身语意恶;何况多胜。又于受持少小妙行其心尚无趣向爱乐;何况广大。又于涅槃尚不乐闻;何况欲得。云何坚固缚。谓由三种相知坚固缚:一坚牢故,二苦所触故,三长时随逐故。于现法中由恶行根贪嗔痴故,知缚坚牢;于当来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触及长时随逐。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谓略显示依二失坏因有二种失坏。何等名为二失坏因。谓不正思惟力及因力。云何名为二种失坏。谓方求失坏及受用失坏。云何不正思惟力。谓随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分别现前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取相不正思惟;或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云何因力。谓于可爱境界宿习欲贪。云何方求失坏。谓如有一成就二种失坏因故;以非正法或以凶暴追求积集所有邪财。云何受用失坏。谓如有一于先所得顺乐顺苦顺非苦乐诸境界中,或有于一生染生著广说乃至不知出离而受用之;或有于一发生憎恚憎恚所蔽;或有于一发生愚痴愚痴所蔽。彼由如是贪染所蔽乃至愚痴之所蔽故,行身语意种种恶行;为贪嗔痴三坚固缚之所缠缚,亦为那落迦傍生鬼等诸缚所缚。又有差别。谓爱结所系补特伽罗略有七种杂染,当知皆是贪爱所作。谓随念杂染,不自在杂染,境界杂染,热恼杂染,善趣相应杂染,恶趣相应杂染,诸见杂染。云何随念杂染。谓如有一不正随念先所受用可爱境界,希望追求令心散坏。云何不自在杂染。谓如有一宿世串习贪欲法故,今世贪欲为性猛利;虽复如理于可爱境随念作意,而有希望追求贪欲散坏其心。彼由贪欲极猛利故心不自在。云何境界杂染。谓如有一游城邑等,现前会遇容色端严可爱境界;由彼境界极端严故,随美妙相心识缠绵,因此发生希望追求种种贪爱。云何热恼杂染。谓如有一由是三种能长贪爱诸杂染故,令已贪爱展转增盛追恋过去已受用境,希求未来当受用境,耽著现在正受用境,乃令身心周遍热恼。云何善趣相应杂染。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行身语意种种妙行得生善趣,或天或人;彼于乐受耽著不舍,醉闷而住专行放逸。云何恶趣相应杂染。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行身语意种种恶行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那落迦等;于彼生已便为种种极重忧苦恶心愤心之所扰恼。云何诸见杂染。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会遇恶友说颠倒法,为令杂染得解脱故。彼虽希求杂染解脱;由遇如是倒说法故不证解脱。于六十二诸见趣中随令一种邪见增长;于诸缘起法愚痴增上故。彼由如是见结所系,于五趣等生死大海不得解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七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