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大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三)
2013-12-06 12:46:35 来源: 作者:实叉难陀译 【 】 浏览:2849次 评论:12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宝珠,具无量德,能生海内一切珍宝。若大海中无此宝珠,乃至一宝亦不可得。何等为四。一名积集宝。二名无尽藏。三名远离炽然。四名具足庄严。佛子,此四宝珠,一切凡夫诸龙神等悉不得见。何以故。娑竭龙王以此宝珠端严方正置于宫中深密处故。佛子,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亦复如是。于中有四大智宝珠,具足无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众生声闻独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何等为四。所谓无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宝。善分别有为无为法大智慧宝。分别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大智慧宝。知时非时未曾误失大智慧宝。若诸如来大智海中无此四宝,有一众生得入大乘终无是处。此四智宝,薄福众生所不能见。何以故。置于如来深密藏故。此四智宝,平均正直端洁妙好,普能利益诸菩萨众,令其悉得智慧光明。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四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百川所注无量大水,是故大海无有增减。何等为四。一名日藏。二名离润。三名火焰光。四名尽无余。佛子,若大海中无此四宝,从四天下乃至有顶,其中所有悉被漂没。佛子,此日藏大宝光明,照触海水悉变为乳。离润大宝光明,照触其乳悉变为酪。火焰光大宝光明,照触其酪悉变为酥。尽无余大宝光明,照触其酥变成醍醐。如火炽然悉尽无余。佛子,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亦复如是。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此智宝光触诸菩萨乃至令得如来大智。何等为四。所谓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慧光普照大智慧宝。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大智慧宝。佛子,诸菩萨修习一切助道法时,起无量散善波浪,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不能坏。如来以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于三昧。又以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离三昧味著,起广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广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来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无有余。佛子,若无如来此四智宝大光照触,乃至有一菩萨得如来地,无有是处。佛子,是为如来心第五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如从水际,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其中所有大千国土,欲色无色众生之处,莫不皆依虚空而起虚空而住。何以故。虚空普遍故,虽彼虚空,普容三界而无分别。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若声闻智若独觉智若菩萨智,若有为行智,若无为行智,一切皆依如来智起如来智住。何以故。如来智慧遍一切故,虽复普容无量智慧而无分别。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六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如雪山顶有药王树名无尽根。彼药树根从十六万八千由旬下尽金刚地水轮际生。彼药王树若生根时,令阎浮提一切树根生。若生茎时,令阎浮提一切树茎生。枝叶华果悉皆如是。此药王树,根能生茎,茎能生根,根无有尽,名无尽根。佛子,彼药王树于一切处皆令生长,唯于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地狱深坑及水轮中。然亦于彼初无厌舍。佛子,如来智慧大药王树亦复如是。以过去所发成就一切智慧善法普覆一切诸众生界,除灭一切诸恶道苦广大悲愿而为其根。于一切如来真实智慧种性中生坚固不动善巧方便以为其茎。遍法界智诸波罗蜜以为其枝。禅定解脱诸大三昧以为其叶。总持辩才菩提分法以为其华。究竟无变诸佛解脱以为其果。佛子,如来智慧大药王树,何故得名为无尽根。以究竟无休息故,不断菩萨行故,菩萨行即如来性,如来性即菩萨行,是故得名为无尽根。佛子,如来智慧大药王树,其根生时,令一切菩萨生不舍众生大慈悲根。其茎生时,令一切菩萨增长坚固精进深心茎。其枝生时,令一切菩萨增长一切诸波罗蜜枝。其叶生时,令一切菩萨生长净戒头陀功德少欲知足叶。其华生时,令一切菩萨具诸善根相好庄严华。其果生时,令一切菩萨得无生忍乃至一切佛灌顶忍果。佛子,如来智慧大药王树唯于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二乘堕于无为广大深坑,及坏善根非器众生溺大邪见贪爱之水。然亦于彼曾无厌舍。佛子,如来智慧无有增减,以根善安住生无休息故。佛子,是为如来心第七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劫火起时,焚烧一切草木丛林,乃至铁围大铁围山皆悉炽燃无有遗余。佛子,假使有人手执乾草投彼火中,于意云何,得不烧不。答言不也。佛子,彼所投草容可不烧。如来智慧分别三世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劫数,一切诸法,无不知者。若言不知无有是处。何以故。智慧平等悉明达故。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八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譬如风灾坏世界时,有大风起名曰散坏,能坏三千大千世界,铁围山等皆成碎末。复有大风名为能障,周匝三千大千世界,障散坏风,不令得至余方世界。佛子,若令无此能障大风,十方世界无不坏尽。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有大智风名为能灭,能灭一切诸大菩萨烦恼习气。有大智风名为巧持,巧持其根未熟菩萨。不令能灭大智风轮断其一切烦恼习气。佛子,若无如来巧持智风,无量菩萨皆堕声闻辟支佛地。由此智故,令诸菩萨超二乘地,安住如来究竟之位。佛子,是为如来心第九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所谓书写大铁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色界宫殿,若无色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以如是等无量无碍不可思议广大相,知如来应正等觉心。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欲知诸佛心,当观佛智慧,佛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
         众生种种乐,及诸方便智,皆依佛智慧,佛智无依止。
         声闻与独觉,及诸佛解脱,皆依于法界,法界无增减。
         佛智亦如是,出生一切智,无增亦无减,无生亦无尽。
         如水潜流地,求之无不得,无念亦无尽,功力遍十方。
         佛智亦如是,普在众生心,若有勤修行,疾得智光明。
         如龙有四珠,出生一切宝,置之深密处,凡人莫能见。
         佛四智亦然,出生一切智,余人莫能见,唯除大菩萨。
         如海有四宝,能饮一切水,令海不流溢,亦复无增减。
         如来智亦尔,息浪除法爱,广大无有边,能生佛菩萨。
         下方至有顶,欲色无色界,一切依虚空,虚空不分别。
         声闻与独觉,菩萨众智慧,皆依于佛智,佛智无分别。
         雪山有药王,名为无尽根,能生一切树,根茎叶华实。
         佛智亦如是,如来种中生,既得菩提已,复生菩萨行。
         如人把乾草,置之于劫烧,金刚犹洞然,此无不烧理。
         三世劫与刹,及其中众生,彼草容不烧,此佛无不知。
         有风名散坏,能坏于大千,若无别风止,坏及无量界。
         大智风亦尔,灭诸菩萨惑,别有善巧风,令住如来地。
         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然。
         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
         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

 

 

           大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二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