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六)
2010-10-16 10:52:35 来源: 作者:窥基法师 【 】 浏览:6672次 评论:8

     论。二智于境。各由无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

     述曰。下显总成他自心智。不如实知。一无知言。通答上问及释下因。若菩萨等。能知他心及知自心。二种诸智。名为二智。或现行法执。俱无明所覆。或法执种子。俱无明所蔽。故言无知所覆蔽也。覆谓覆障。蔽谓隐蔽。覆障所知离言法性。隐蔽自心不称实故。如来净智。断法执故。所行真俗依他圆成二种诸境。体性离言。超思议道。名有为等。皆假强名。故佛他心智缘他心时。既称彼境。如实离言。名如实知。诸菩萨等他心智等。不知彼境性离言等。不称彼缘。虽缘他心及缘自心。名不如实。故此说言诸菩萨等二智于境无知所覆。不能了知。如佛所行有为无为。性离言境。故说彼智名不如实。

     论。此二于境不如实知。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

     述曰。此重释前不如实义。除佛智外。余他心智及自心智。由有法执似外境相虚妄现故。虚者不实。妄者颠倒。是故于境。不如实知此第一义。故不如实。

     论。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

     述曰。此第二释不如实义。由自身中法执能取所取。分别种子犹未断故。此二于境不如实知。此则总说。若别说者。此他心智。通有无漏。若有漏者。略有二说。安慧等云。诸有漏心。唯有自体无相见分。如此卷初唯识中说。所说见相皆是所执。谓此识体转似他心相貌生起。他本质心实不缘著。亦自心内不变相分似于他心。由善等心有法执故。自证分上似他相生。此似彼相。遍计所执体性非有。其自体分依他起摄。即说此为他心智也。然护法等。此唯识释。亦无异解。如成唯识。护法等云。谓诸有漏心。依他性中亦有三分。遂作难言。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即自心等以他实心为增上缘。所取本质自心别变作相分。心似他本物。说此见分。为了他心。名他心智。此前二说。皆有漏智。若是无漏他心智者。如成唯识论中略有三说。诸后得智有二分耶。有义俱无。离二取故同有漏心。初师所说。然佛地论。虽无漏心。有相无相。略有三说。约后得智即无此义。此师。菩萨及二乘等诸无漏心。皆有法执。佛地论中亦有此义。似二取现说有见相。见相即是遍计所执。体是无法。说能所取是所执故。无处正说依他起故。唯二等者。但自证分似于二现。说之为二。依他性中实无有二。说为他心智。如有漏心说。问。然佛此智有相见不。答。有见无相。不同二乘等诸无漏心。佛之见分亲了他心。名他心智。释此理妨如次下师。故此论说除佛以外知自他心智。虚妄显现。二取分别犹未断等。与佛有异。佛无执故。不知如佛净智行境。有义。后得智见有相无。说此智品。有分别故。圣智皆能亲照境故。不执著故。说离二取。此第二说。佛地论中更有证文。不能繁引。释此文者。若有漏心便变相分。二取未除。不知如佛净智所行性离言境都无相分。名不如实。若除佛外诸无漏智。虽能亲取。然自身中有法执。种犹未断。故出观已后。诸法可言或犹起执。名不如实。佛则不尔。故除佛外。无漏此智。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与佛有异 若尔。此智既不变相。亲取外境。何名唯识。答。唯识者。据有漏心所起妄执境非实有。由此理故。唯识但遮所执外法。识能亲取。非执外法何妨亲取。故唯识理。此师亦成。或唯识言。据妄心说。无漏心等即非唯识。经中但说三界唯心。不说无漏亦唯心故。此违比量。解深密等如前引教。通无漏故。今此二义。

     前解为胜。有义。后得智二分俱有。说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见真实真如性故。乃至广说。又若此智不变似境。离自体法应非所缘。缘色等智应缘声等。又缘无等。应无所缘缘。彼体非实。无缘用故。佛地论中。亦作是说。后得智品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如是境相同无漏心。无漏种起。虽有相似有漏法者。体非有漏。如有漏心似无漏相。非无漏故。成唯识中又作是说。现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他聚摄故。如非所缘。然真如等与能缘心。不异不一。非他所摄。不可为例。余所引证如有漏中。由斯教理。若佛非佛。诸后得智无漏心者定有相分亦有见分。然除佛外。余无漏他心智法执未断。有漏此智虚妄现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与佛无漏他心智异。佛他心智虽变为境。亲似他心名为如实。以无执故。知性离言。余他心智亦变为境。未断执故。疏似他心名不如实。以有执故。不知诸法体性离言。故说有异。此中通说除佛以外诸他心智。说不如实。非佛此智。亲能照了他心等故。名为如实。成唯识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故佛亦变。若说佛心亲能了者。便与上说理教相违。故佛之心。亦名唯识。于此义中。略为褒贬。初说无漏心。亦无相见。亦有法执。此不须说。如成唯识破无二分。佛地论中广破相分亦有缘无之心。应非所缘缘故。然后二师。或说无漏亲取所缘。或说佛心亦变影像。若许亲取。云何应取无法。无法无体非所缘缘。观所缘说。要具二支。是所缘义。此师意说。此心不具所缘缘。余具所缘。心必具二支故。若许无法得为缘者。破经部师。量有不定。自许无法得成缘故。若破他为量。非述自宗故。无不定者。又唯识理亦复相违。亲取心外法。何得名唯识。破他心等取心外法。比量相违。及不定过。此师意说。如下当知。其第三师。若佛之心亦变影像不亲取者。应不知无。心内相分是有法故。又应不说遍计所执是凡夫境。由此故知。二说皆是。二说并非。此则双贬。若别裦者。护法等说。除无分别必有影像。其理稍胜。所以者何。既说诸心同镜照物必有影生。理无乖返。若无影像。违亲所缘。如佛地论。成唯识。瑜伽论说。心心所法。从四缘生。说缘于无。无漏之心。无此缘者。便违圣教。及违比量。遍计所执。说凡夫境。意说凡夫若心起执。必变为依他内影像相分。此性离言及离假智。识有执故。执此以为色声法等。

     不称所变离言影像。说能执心。名为遍计。遍计所取。名为所执。此是无法。不能与识作所缘缘。所变影像体是有法。与能遍计作所缘缘。亦不违理。但是凡夫起能执心。当情显现。名凡夫境。非说为境故。即是所缘缘。但作所缘不能作缘。当情现故。无体性故。如见于绳。眼识无执。是现量摄。得法自相。但见青等离言之境。意识于此亦自变为离言影像。不知此影像。非绳。非非绳。非蛇。非非蛇。遂执为蛇。不称影像。说此执心名能遍计。体是有法。所变影像体亦有法名所遍计。遍计所取。当情所现。情有理无。说为所执。遍计性成。此唯凡夫所行之境。名非圣境。非许无法作所缘缘。若说不称本质。名所执无。应五识等中。亦有法执。有缘顺境亦生嗔故。因论生论。圆成实性圣能亲证。凡夫心缘。但可心变。不能亲取。圣人若知遍计无。时亦心变作无之影像。有似于无非即亲缘。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凡圣之心俱能亲变。亦亲缘之。约亲所缘。遍计所执唯凡夫境。圆成实性唯圣人境。若疏所缘。遍计所执亦通圣境。圆成实性亦通凡境。不尔。凡夫加行智等。或遍计心闻说圆成。应不缘执。圣应不知所执非有。各据义别。亦不相违。依他亲疏缘皆通二。又前有难。若无漏心不能亲取境。应不知无者。此亦不然。佛知诸法皆性离言。非无非有。疏所缘中以所执境为其本质。增上力故心变为无。体实是有。相似无法。起此离言法。非如凡夫假智。及言二法所取。对凡夫说此离言法上凡境为无。名为知无。非是亲以无为相分。佛地论云。心所变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遍计所执。体既非有。若非前二摄。智何所知。由如是等所说理趣。护法为胜。此中但说。除佛无漏智。犹自身中。有法执种。凡夫之身。或有现行。并言不如佛。非佛此智亲取他心。说缘过去诸无法等。皆准此知。此前七段。一四事难议境无。却征境实执。二释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三释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四释二识成决定。外境非无失。五释难梦觉心不异。无造行果差失。六释无境杀无罪。返诘他宗失。七释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

     总是第二。释外所征。广破外执。从此论首已有二文。初立论宗唯识无境。及此所说。释外征等。总是第一。正辨本宗。破执释难。自下第二。结己所造。叹深推佛。

     论。唯识理趣无边决择品类差别。难度甚深。

     述曰。此下有二。初略。总举叹深推佛。后广别显结造推深。就初之中。先叹深。后推佛。此即初也。理者道理。趣者趣况。所趣处也。无边者。无际也。决择者。以觉慧决了简择也。决简染疑。择简邪见。邪见决而不择。疑择而不决。今显智慧所征量法。异邪见疑所行境界。故言决择。品类者。同此等流也。差别者。体有异也。宽广故难度。无底故甚深。此中意说。唯识理趣。若决择品类。有无边差别。弘广难度。无底甚深。叹有无边深广理趣。

     论。非佛谁能具广决择。

     述曰。此推于佛。如是所说。唯识理趣。无边深广。非佛以外。谁能于此。具广决择。显己决择非具广也。

     论。颂曰  我已随自能 略成唯识义 此中一切种 难思佛所行。

     述曰。下广。别显结推深。颂中初半。显己随能略已成立唯识义理。后半。别显唯识之理。除此所明以外诸义。一切种别难可思议。唯佛所知。非己能说。故应止也。

     论。唯识理趣品类无边。我随自能已略成立。

     述曰。释上半颂。然其唯识所有理趣。品类差别无量无边。叹甚深广。今我随自所见之能。已略成立少分之义。结所明也。

     论。余一切种非所思议。

     述曰。释下半颂。其唯识理我所明外。余一切种甚深之义。非是我意之所思惟。亦非我语所言议也。一切种者。差别理也。

     所以者何。

     论。超诸寻思所行境故。

     述曰。此释非已所能思议寻思者。有分别有漏心等。或四寻伺。其唯识理。要得无漏真智觉时。方能少证。若在佛位。证乃圆明。然我世亲。处在地前。住寻思位。不能如实证唯识理。故非是我之所思议。其唯识理。超寻思境。以上总释颂难思字。

     论。如是理趣。唯佛所行。

     述曰。以下释颂佛所行也。如是所说。超寻思理。唯佛所行。圆满现证。非余所知。

     有何所以。非余所能。独佛圆证。

     论。诸佛世尊。于一切境及一切种智无碍故。

     述曰。一切境者。诸法共相。即一切智境。一切种者。诸法自相。一切种智境智者。即是缘此如理如量二智。若依梵本。应言一切智。此中言略。二境所缘。一智能缘。由佛世尊。于此二境所有二智。断结种故。皆无障碍。故于唯识一切种理。皆能了知。二障尽故。无有漏故。长时修故。智圆满故。所以非佛不能圆满行尽理趣。故我今时且说少分。成唯识说。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断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辨中边论护月释云。无著菩萨。先住地前加行位中。增上忍时。闻慈氏尊说此中边所有颂已。得入初地。为世亲说。世亲菩萨。先住地前顺解脱分回向终心。闻无著说此弥勒颂令其造释。得入加行初暖位中。应是圣者相传此说。所以护月遂有此言。非无逗留而为此义。真谛说是十回向中。第二回向中。世亲既住地前位中如成唯识。未证唯识真实道理。仰推于佛。理不为疑。虽可推上入地菩萨未圆出障。故但推佛。已随执笔敢受指麾。略述斯疏。其间文义。有所亏拙。是已寡学。拙智穷思。幸诸学者。详而靡尤。

     二十唯识论述记第二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6/6/6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一(本) 下一篇《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