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一)
2010-10-16 10:05:54 来源: 作者:窥基法师 【 】 浏览:5418次 评论:9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

        翻经沙门基撰

      唯识二十论者。筏苏畔徒菩萨之所作也。题叙本宗有二十颂。为简三十。因以名焉。昔觉爱法师。魏朝创译。家依三藏。陈代再翻。今我和上三藏法师玄奘。校诸梵本。睹先再译。知其莫闲奥理。义多缺谬。不悟声明。词甚繁鄙。非只一条。难具陈述。所以自古通学开而靡究。复以大唐龙朔元年。岁次辛酉。六月一日。于玉花庆福殿。肇翻此论。基受旨执笔。其月八日。详译毕功。删整增讹。缀补纰阙。既睹新本。方类世亲。圣旨创兴于至那。神容重生于像季。哲鉴君子。当自详之。然此论本。理丰文约。西域注释。数十余家。根本即有世亲弟子。瞿波论师。末后乃有护法菩萨。护法所造。释名唯识导论。印度重为词义之宝。爰至异道尝味研谈。我师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随翻受旨。编为述记。每至盘根错节之义。叙宗回复之文。旨义拾释。以备提训。更俟他辰。方冀翻释。工亏化毕未果便终。遂使玄源见拥而无披。幽灵守昏而永翳。可谓。连城易托。法宝难窥。浅义疏文从兹绝矣。 梵云毗若底(此云识)摩呾喇多(此云唯)凭始迦(此云二十)奢萨咀罗(此云论)。顺此方言。名唯识二十论。唯者。独但简别之义。识者。了别诠辨之义。唯有内心。无心外境。立唯识名。至下当释。识即是唯。故言唯识。是持业释。复言二十。是颂数名。合名唯识二十论者。带数释也。论如常释。释义及难。至文当叙。旧论但名唯识论者。译家略也。

      述曰。将释本文以三门辨。一显教时机教摄分齐。二明论宗体造论所由。三依论所明判文别释。初显教时机教摄分齐者。于中有三。一辨时。二辨机。三辨摄。先辨时者。如来说教总有三时。初于鹿苑。说阿笈摩。有四谛教。破我有执。次于鹫岭。说大般若。空二取教。破法有执。虽空有教。能离断常。然未尽理会于中道。后于七处八会。方说三界唯心。双离有空。契中道教。即是华严解深密等。空心外二取。破初有执。有内识一心。遣后空见。故今此论。正处中道。是第三时。胜义教也。如解深密。瑜伽等说。先时所说一时五时。皆无经教。不可依也。如别章中已广叙说。次辨机者。有情根性总有五种。谓三定性。一不定性。一总无性。于此五中。唯大乘定及不定性之所听受。非余声闻独觉等性之所依信。成唯识云。无性有情。不能穷底。趣寂种姓。不能通达。所辨教理。无上乘故。说唯有一心。无心外境故。舍利弗等。如聋盲故。如成唯识义疏中说。后教摄者。于三藏中。对法藏摄。于二藏内。菩萨藏收。十二分教。论议经摄。于五乘中。大乘所摄。此等教理。如别章说。

      第二明论宗体造论所由者。于中亦三。一辨论宗。二辨论体。三辨造论所由。初辨宗者。所明唯识。唯识为宗。离自所明更无宗故。次辨体者。体有四种。如余处说。摄相归性。真如为体。摄境归识。以心为体。摄假归实。以声为体。性相别论。即有二种。一增上缘。许佛说法。以佛无漏声名句等为其教体。佛不说法。大乘智悲为其教体。二亲因缘。随佛说不说。皆于能听者耳意识上所变声等为其教体。今论之本谓即佛经。故出体者应如经说。然造论主唯有说法。为增上缘。令闻者变。总合疏亲所缘缘为论。皆以声名句文为体。十地论说。说听俱以二事究竟。一者声。二者字。此下文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成唯识说。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等。广引教理。明此体性。如余处说。后辨造论所由者。然此无文。准余论说。令法久住。利益有情。故造论也。或为令知第三时教。契会中道。造斯论焉。或执外境如心是有。如萨婆多师等。或执内心如境是无。如空见外道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如一类菩萨等。或执离心无别心所。如经部等。或执狱卒等是实有情。如大众部等。或说狱卒等非实有情。业生大种。大种相异。如萨婆多等。或说狱卒等虽非有情。然熏习所起。非是识变。如经部等。或执外境体是一物。如吠世师等。或执境多念心唯一刹那。如正量部等。或执极微。有相资相。为五识境。如众贤师等。此诸论师。皆由邪知无知二种。于义不了。遂于二果覆障不证。今为遮此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随下破中一一别显。故不预释。问。此与三十意有何差别。为更造论以明唯识。答。彼三十论广显自宗。此中二十广破外难。虽俱明唯识。二论有别也。又彼三十广显正义。此中二十广释外难。又彼三十。天亲后造。有颂无释。此中二十。天亲先作。有颂有释。又明唯识二论虽同。开设千门令随一入。故须别造二部论也。又妙理幽玄叮咛始显。宗趣虽一。二论重明。是谓二论缘起各别。

      第三依论所明判文别释者。菩提鹘露支。此云觉爱。先云觉熹。即魏时菩提流支法师。或云魏时有居士名般若流支。此云慧爱所译。梁末陈初有呴那罗他。此云家依。亲依亦得。即真谛三藏也。并各翻此唯识二十。觉爱法师文多颂少。家依三藏文少颂多。今此所翻。文颂析中。且如觉爱法师有二十三颂。一十八纸。家依法师乃有二十四颂。总有九纸。今者新译有二十一颂。乃总八纸。觉爱所翻第二十一引经之颂余二本无。家依所翻初首二颂归敬之偈余二本无。故知皆是译家增取释文翻之于论本也。其次最初立宗之偈旧二论有。唯新论无。校三梵本及勘题目都不合有。名唯识二十。何得有焉。觉爱增初一颂及第二十一偈。家依乃增初之三颂。故知所余二十一颂。三论皆有。是根本文。以二十颂显扬唯识。是故名为唯识二十。末后一颂。结叹归能。非明宗义。由此于中文总有二。初正辨本宗。破计释难。后结已所造。叹深推佛。

      就初分中大文有二。初立论宗大乘三界唯识无境。后即于此义有设难言下。释外所征。广破异执 就立宗中。文有其四。初立论宗诸法唯识。二显由经说。以经为证。今明唯识。但成大乘唯识之义。或显论所明。为成经义。成立大乘是佛所说唯识不虚。三释外伏难。简择唯言。四明唯识义。举喻以显。或分为三。初立论宗。第二立因。以经成论。第三举喻。

      论。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前第三门。摄入立宗。为简无失。今此所言。安立大乘三界唯识。即立宗也。凡有三意。一者安立大乘之中唯识之教。诸宗不信佛所说故。广引教理如成唯识。非此所明。略成比量云。我说大乘是佛所说。许具三法印契经摄故。如增一等。今此所言三界唯识。即显能诠唯识之教。二者安立大乘中所说三界唯识理。诸宗说有心外境故。不信三界唯心之理。故今成也。今言大乘三界唯识。即显所诠唯识之理。三者安立诸大乘教及唯识理。于教理中俱不信故。随文配属。 安立者。成立义。谓此论中成立大乘三界唯识。即以因喻成立宗义。名为安立。又安立者。施设义。以广道理施设唯识略理趣故。或安立者。开演义。未说之义今说名立。已说之义今广名安。又安者可也。教理相称。立者建也。法性离言。今言名立。或言顺理。所以称安。陈那释云。能立能破。总名安立。谓能立自大乘唯识。能破于他余宗有境。故名安立。 言大乘者。辨中边论无上乘品说。由三义名无上乘。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正行有六种。谓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此等中一一皆有多门。所缘有十二。谓安立.法界.所.能立.任持.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修证有十种。谓无阙.不毁.动.满.起.坚固。及调柔.不住.无二障.无息。即由此教辨斯三义名为大乘。或杂集论第十一说。七大性相应。是名大乘义。一境.二行.三智.四精进.五方便善巧.六证得.七业大性.境大者。以广大教为所缘故。行大者。自利利他故。智大者。二无我智故。精进大者。三大劫中修无量种难行行故。方便善巧大者。得不住道故。证得大者。证十力等诸功德故。业大者.穷生死际建佛事故。亦由此教辨斯七义故名大乘。又摄论说。或乘大性。是有财释。亦乘亦大。是持业释。名为大乘。 言三界者。谓欲.色界.及无色界。世亲释云。能持自相故名为界。或复界者是种族义。欲。谓段食.睡.淫所引贪欲.欲所属界。故名欲界。变碍示现。说名为色。色所属界。故名色界。于彼界中色非有故。名为无色。彼体非色。立无色名。非彼但用色无为体。无色所属界。名为无色界。略去中言。故作是说。如胡椒饮。如金刚环。又欲之界名为欲界。由此界能任持欲故。色.无色界。应知亦然。体通五蕴。皆依士释。无性释云。谓与欲等爱结相应。堕在三界。 言唯识者。瞿波师说。以有三德故今安立。一本有德本性净故。意说识性。二中有德。即依唯识。修行万行。三劫能断皮肉肤等所有粗重。三未有德。即至佛位福智圆明。难遇独出。唯。独但义。识。了别义。体即五法

      心心所等。所以者何。总说诸法。略有三性。谓即遍计所执性。虚妄唯识。依他起性。非有似有。因缘所生。因缘唯识。即是识相。圆成实性。依他起上。遍计所执空无之理。真实唯识。即是识性。诸异生等迷圆成实。执依他等是一是异。谓离心外定实有法。是心所取。无明所蔽。正智不生。今为显彼所说。离心遍计所执实法非有。虚妄识现。但有有为依他识相因缘唯识。及有无为圆成识性真实唯识。故今总说诸法唯识。令知有无证转依果。此则相性各别体说。若摄诸境。皆从于心名唯识者。真如既是识之实性。亦名唯识。此约三性。若依二谛说。亦有差别。四重各别。一空有识。二事理识。三别总识。四诠旨识。如成唯识述记中说。于依他起唯有识中。此义有说。唯有识体一自证分。无见相分。以圣教说能取所取是所执故。皆性非有。说名唯识。此师意说。有漏八识。有学菩萨.及二乘等。诸无漏心。皆有见相。有见相故。皆有法执。佛则不尔。至下当知。或说唯有自证.见分.及自相分。无此以外所执二取。说名唯识。此见相分不离识故。此师意说。唯第六七能起法执。非余识等。至下喻中当广分别。此中意说。谓今此论施设大乘中所立三界法皆唯有识。问。离系法为唯识不。答。此亦唯识。问。何故此中但言三界。答。且举异生所成妄法唯有识理但言三界。非无漏法无唯识义。此为理解。或由教故。

      论。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述曰。此即第二显由经说。今明唯识。以经成论。令信易生。以。第五啭。与故字同。谓华严经等契经中说三界诸法唯有心故。是十地论第八卷内第六地中说也。今方成立唯有识义。梵云素呾览。此云契经。契者。合也。经如常释。经合正理。契应物机。故名契经。由佛经中说唯心故。此明唯识。以经成论。或此所明唯有识者。为契经说唯有心故。故今此论立理成经。或今所说唯有识言。以何为证。由契经说唯有必故。 问。经何但说三界唯心。答。经部师等缘无心起。亦但有心。然非一切。今遮于彼。故说三界唯有识。无性释云。此唯识言。成立唯有诸心心所。无有三界横计所缘。此言不遣真如所缘。依他所缘。谓道谛摄根本后得二种所缘。由彼不为爱所执故。非所治故。非迷乱故。非三界摄。亦不离识。故不待说。既由三界能缘之中有能遍计。所缘之中有所遍计。有漏聚中有横计故。为遮此执。但说唯心。非无漏法非唯识也。下当广说。 问。欲色界有色。遮此说唯心。无色界色无。应不言唯识。 此难不然。所执实皆无。遮此名唯识。非但遮色有。故说三界唯心。亦无所执唯识及余虚空法等一切境故。又经部师说无色界诸心心所是无。色相无体。无实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恐彼执为非心心所。故说三界皆唯有心。问。唯有识教。尔所经为证耶。答。更有余解深密说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乃至广说。如摄大乘第四卷中及成唯识第七卷说。又华严经第九卷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问。何故此论唯说一经。答。且举一经以成教理。何要多经其理方显。问。何故论中即言唯识。诸经所说乃名唯心。举心证识。义如何成。

      论。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述曰。自下第三释外伏难。简择唯言。于中有二。初释伏难解识字。后释唯言。此即初也。难如前说。此即是答。 

      谓诸经论所说心.意.识.及了别。此之四名其体无异。但名差别。心。积集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了。识达义。应言了别。此中言略。但说了言。旧论言等。等此了故。积集有二。一集行相。二集种子。初通诸识。后唯第八。思量有二。一无间觉。二现思量。初通诸识。后唯第七。了别有二。一细。二粗。初通诸识。后唯前六。此即八识皆有四名。若恐摄不尽义言等者。非八通名何须等之。故如梵本应言了也。无性释云。心.识是一。八识皆无离心之境。各名唯识。故经说心不违论说。是异名故。更有异释。如唯识疏。问。此中八识若皆得名心意识者。何故诸处说第八识名心。第七名意。余六名识。答。成唯识论第五卷说。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各随胜显。别得一名。据实而言。皆得通说。此约通为论故。亦或不相违。问。若八识体各各名唯。何故乃说一心所作。答。据梵本说亦无一字。但言唯心。今义释言。唯。独但义。一。无二义。名异义同。谓无外境。唯有心故。名为一心。非说心体但是一物。问。据实而说。识体是一识体是多。答。如摄论言。一类菩萨说八识体唯是一物。有一类师说有多体。今依后义。成唯识论第七卷说。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又一灭时余不灭故。能所熏等相各异故。亦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定异应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无定性故。依理世俗说有八别。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此显八识体非即非离。入楞迦经伽陀中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若依一类说体唯一。于世俗谛。体亦非多。此言俗故相有别者。依用而说。此中八识诸门分别。如成唯识第二.三卷等。第八识以十门分别。如第四.五卷等。第七识亦十门分别。如第五.六卷等。余六识以九门分别。

      经部等问。既言唯识。应无心所。不说唯故。

      论。此中说心。意兼心所。

      述曰。自下第二简择唯言。论所引经说唯心者。言虽唯心。意亦兼说唯诸心所。以唯有心所。无实所取故。问。何故不说。答。无性释云。唯声为遣所取境义。由彼无故。能取亦无。不遮心所。由彼与心不相离故。如说若无心所有法。心未曾转。经部转计及上座部言。若尔。灭定何故唯心。是彼宗过。我大乘中若处有心。必有心所诸相应法。若无心所相应法者。心亦定无。成唯识说。以心胜故。但说唯心。心所依心势力生故。略且不说。瞿波释云。此中唯言。为显胜义。不为显能义。以三界中心最胜故。如经说言。道唯护根戒或名沙门等。由识故三界生故名胜。遂引颂言。诸法心为先。为胜及为显。若人起净心。说言及作事。乐从三善生。随逐犹如影。诸法心为先。为胜及为显。若人起染心。说言及作事。苦从三恶生。如轮随牛脚。心相应故。说唯心言亦摄心所。问。何名心所。答。心之所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王有臣。人有财等。问。心所与心为一为异。答。如萨婆多等。与心定异。如经部等。与心无异。今大乘者。如成唯识第七卷中广有问答辨其一异。然总意者。依世俗故。说有差别。不同经部。依胜义故。心所与心。非离非即。如日与光。不同萨婆多。问。若依世俗与心有异。其缘境时与心何别。答。成唯识论第五卷说。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模填彩。辨中边论第一颂云。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总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即是心所取总别相。心王唯总。乃至广说。问。今几心所。何心与何心所相应。缘何境界。乃至广说一切义门。答。如成唯识及别章中具广分别。不能广引。

      问。经中但说有心言。宁知有所。

      论。唯遮外境不遣相应。

      述曰。为诸愚夫不知心外无实境相。便执实有。起诸恶业二重障等。经说唯心。遮离心外遍计所执实境是有。不为遣除依他起性不离于心诸心所法。心为主故。说唯有心。理实亦唯有诸心所。问。何名相应。答。成唯识论第三卷说。谓心心所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即具四义除同行相。乃名相应。彼违瑜伽及理有别。皆如彼说。问。若遮外境。岂复亦遮自身诸识各所变耶。答。今亦遮此诸识相缘不能亲取。非遮体有离自外境。亦非或一向遮体都无。但说自心不能亲取。心亲所取。定不离心。若离自心。定不亲取。 问。其心所法。唯既不遮。其真如性。经中不说。应非唯识。答。成唯识说。识之实性。不离识故。名为唯识。非如心所名唯心所。不名唯识。真如亦是心所实性。亦得名为唯心所法。此理通故。旧论此中别说一颂以立论宗。真谛颂云。实无有外尘。似尘识生故。犹如翳眼人。见毛两月等。菩提流支云。唯识无境界。以无虚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理虽不违。勘三梵本。并无此颂。但译家增。

      论。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述曰。自下第四显唯识义。举喻以成。旧论此中。设为外难。方显正理。此译家增。非梵本有。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此中都无少分实义。显唯识义。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举喻以成。或前虽引教。今以理成。若安慧等以前圣者。说此内识生似外境现言。谓唯有识依他起性一自证分。似外遍计所执见相二取境现。所执虽无。妄情谓有。似妄情故。名似所取。成唯识论第一卷言。或复内识转似外境。第七卷说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师意说见.相二分是所执无。唯自证分依他性有。中边等说能取所取皆所执故。由自证分虚妄熏习为因缘故。自体生时似能所取外境相现。此中二取都无少实。唯有自证似彼而生。唯取自体。故无少法能取少法。愚者不知。谓离识体有实二分。故说唯识令其了知。若护法等以后圣说言内识生似外境现。谓有依他自证.见.相三分而生。不离识故名为唯识。愚者依此不离识法。执为离心有实境相。此实所取。心外二取体性都无。中边等说二取非有。依他二取其体非无。摄论等说唯二等故。若无依他见.相二分。即违厚严及诸圣说唯量唯二。能所取缠见种种等。故今唯有非有似有依他内识三分而生。都无少分离心之外遍计所执实二取现。故无少法能取少法。说唯识言。令其了达。不生愚昧谓彼为有。成唯识论第一卷说。谓内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第七卷说三能变识及诸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此师说也。法体虽然。理犹未显。故次举喻以成此宗。如世有人眼有眩翳。意识遂于空中见有发蝇等。等者等取空花黄色第二月等。眩。是乱病。翳。是障疾。眼病为缘。意见发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由眼有病。以眼为门。意见蝇等。非即眼识能见发蝇。如以手等按一目时。意识便见第二月现。非即眼识见第二月。第六意识以眼为门。同时明了。状如眼见。实非眼见。以五识中无慧执故。成唯识说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故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妄计度故。说之为无。此护法等说唯六七有执者解。摄大乘说能计度者是意识故。又说唯有二分。内识变相不离于识似外境现。此中都无离识实物。如有眩翳见发蝇等。若安慧等说八识中皆有执者。以此等论诸文为证。眼有眩翳见第二月。眼即能见。故眼识等诸见相分皆是所执。此中都无少分实义。谁言意识依眼见也。言唯意识能计度者。彼论意说遍一切境而计度者唯意识能。谁言五识无有遍计。若不尔者。此中云何说眼有眩见发蝇等。广此等诤如成唯识。瞿波论师同护法释。以眼为门。意识能

      执。无有道理。五识缘无。无分别故。一向缘实。如阿毗达磨经偈中说。无有眼等识。不缘实境起。意识有二种。缘实.不实境。安慧解此文云。五识起执必托似境实法而起似色用故。不同意识缘龟毛等。本无亦生。无似用故。不说五识不起法执。唯缘实境妄习内缘。所见外境皆非实有。亦如发蝇。所见蝇蛇喻亦如是。故成唯识云。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虽有此喻。理仍未显。应更立量。量云。极成眼识。定不亲缘离自色境。五识之中随一摄故。如余四识。此余意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是识性故。如眼识等。中间四识比量准思。此成心外境非内心所缘。次成心内境定不离于识。量云。此亲所缘。定不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又亲所缘决定不离心及心所。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复第二云。余所执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能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问。如他身等识虽不亲缘。既许有体。何得名唯识。答。成唯识论第七卷说。非唯识言但说一识。若唯一识无他等者。何有十方凡圣尊卑因果等别。谁为谁说。何法何求。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知清辨等所执皆非。由拨依他圆成无故。中边论中慈氏尊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由此故知说唯识者。契中道义。今言唯识但言三界。且略但依染依他说。妄执分别唯染污故。理实亦有净分依他。净分依他唯识异说。至下当叙不烦繁显。然心心所。依世俗谛。非真实有。依他起故。如幻事等。若依胜义。非实非不实。心言绝故。依清辨等破有为空。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彼似比量。非真比量。若我真性。离心言故。有为非空。若汝真性。非极成有。唯是空故。故今所说于理无违。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问。虽知离心实境非有。心内之境为如于心。亦是实有。为有异耶。答。成唯识论第十卷中。略有三说。第一师说。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第二师说。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

      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境既同识。何名唯识。应名唯境。或虚实同故。识唯内有。境通外故。恐滥于彼。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哀愍于彼。但说唯识。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说内境如外都无。虽有内境。亦不如心。此中但说如心实者。第三师说。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第三师即安慧等。前二师义护法等宗。然有别说。合而论者。第二师说胜。无过失故。识者自知。然佛地论。但有一说。同第一师。

      论。即于此义。有设难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 下一篇成唯识论卷十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