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释义栏目 -> 经论释义

TOP

《成唯识论》释义(二十二)(上)(一)
2013-07-06 13:12:41 来源: 作者:马友生 【 】 浏览:2729次 评论:2
    ——学习《成唯识论》和《述记》部分心得体会
   (《唯识三十颂》录音第二十七讲:无得不思议等)
    论曰 次修习位其相云何?
    释义 以下明修道位(除初八地乃至第十地)。
    颂曰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论曰 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证真如,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余智不然,即十地中无分别智,数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为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究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修习位中断障证得。虽于此位亦得菩提,而非此中颂意所显,颂意但显转唯识性,二乘满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
    释义 “无得不思议”,离开一切言说戏论,无有所取能取所得,大乘所受用的微妙境界,非凡夫或二乘之所思议;“是出世间智”,虽已初得相解脱,有了出世间之智;“离二粗重故”,但还有二障之余,未能离粗重解脱;“便证得转依”,只有永灭二取随眠,便能证得广大转依。此意是说,菩萨见道后,为除灭过去有漏染业之余,还得于十地中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总合为言名断烦恼所知二障,约究竟尽唯在金刚(十一地),金刚尽时证转依果。转依者,《述记》云:“转谓转舍转得,依谓所依即转之依。”谓依他起与染净二分所依,染分谓虚妄遍计所执,净分谓真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断第八本识中二障粗重,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障得大涅槃,由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此论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是二转依果故。或依唯识真如来说,有情生死涅槃之所依故,由于愚夫颠倒不觉此真如,故无始来感受生死苦海。圣者离此颠倒,觉此真如便得究竟安乐,由断第八本识中二障粗种,故能转灭依真如流转生死,及能转证依真如为涅槃,此即是真如离杂染性。真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杂染时假说新生净法,即此净法说为转依,于修习位(十地)断障证得。虽于此位未得菩提,而非此中颂意所显,颂意但显转唯识性,对二乘满位来说,唯断烦恼障证我空真如,名解脱身,只能自利不能利他。对大圣来说,既断烦恼障又断所知障,是转舍染法转得净法,俱证二空真如名法身故,既真俗圆融又自利利他。
   论曰 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证得。
   释义 问,略答也。
   论曰 言十地者: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三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礙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荫蔽一切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如是十地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
   释义 言十地者:一极喜地,谓初入圣位俱证二空,能自益利他登欢喜地;二离垢地,谓已离一切犯戒尘垢,诸微细过失皆得清净;三发光地,谓得无量闻持陀罗尼,能发胜定无量智光明;四焰慧地,谓智慧火焰焚烧烦恼,令一切烦恼皆为灰烬;五极难胜地,谓世间智与出世间智,令真俗相应和合实难;六现前地,谓观十二诸染净缘起,令最胜无相智境现前;七远行地,谓无相功用最后边缘,远过世间二乘出世道;八不动地,谓无相功用任运相续,于有相加行皆不能动;九善慧地,谓由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如是广大能遍十方善说一切法要;十法云地,谓总缘一切契经共相智境,譬如大云含水遍满虚空,大法智云蕴含无量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众功德水,犹如荫集密蔽清净水珠充满法身。如是十地总摄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即法无我智分位与所修行为胜,皆能生长为依故名为地。
   论曰 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蜜多:施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戒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静虑有三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般若有三种,谓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方便善巧有二种,谓迴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力有二种,谓思择力、修习力;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此十性者,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业为性,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精进以勤及彼所起三业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为性,后五皆以择法为性,说是根本、后得智故。
   释义 修道位有十胜行,即十种波罗蜜多,快快到达涅槃彼岸:一布施波罗蜜多有三种:一财布施,以财物等拔济有情;二法布施,依圣教为众生普种善根;三无畏施,抑制扶弱舍身为众。二持戒波罗蜜多有三种:一律仪戒,于不善远离、防护、而不造作;二摄善法戒,以布施、持戒、忍辱等积集福德资粮;三饶益有情戒,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等利乐一切有情。三忍辱波罗蜜多有三种:一耐怨害忍,若不饶益事,既不怨害亦忍而耐之;二安受苦忍,若饥寒劳累等,虽受其苦而不退转;三谛察法忍,此是前二忍依止之处,堪任谛察甚深广大之法。四精进波罗蜜多有三种:一披甲精进,为求无上菩提,犹如将士身披铠甲勇猛上阵;二摄善法精进,为度无量有情,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三饶益有情精进,依上自利(披甲)利他(加行)为度,让善根无尽勤化众生。五静虑波罗蜜多有三种:一安住静虑,安住现法无有厌倦,远离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见(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二引发静虑,依安住静虑引发六通,及无量根本、后得无分别智;三办事静虑,依上安住、引发能办利他、能止饥俭疫疾,及诸怖畏等苦恼之事。六般若波罗蜜多有三:一生空无分别慧,善达能取是空,无实我取之智;二法无分别慧,善达所取是空,无实法取之智;三俱空无分别慧,善达能所二取俱空,无实能所之智,总之般若有多说,如文字、观照、实相三般若,如方便智、实相智等。七方便波罗蜜多有二:一回向方便善巧,由修前六度所集善根,皆回求无上菩提;二拔济方便善巧,由修不舍世间不舍生死,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八愿波罗蜜多有二种,一求菩提愿,上求无上佛道;二利乐他愿,下度无边众生。九力波罗蜜多有二:一思择力,依圣教思择如理作意;二修习力,依圣教胜解决定印持,此二令前六度无间现行。十智波罗蜜多有二:一受用法乐智,由修前六度成立此智受用法乐;二成熟有情智,复由此智成立前六度成熟有情。此十性者,布施以无贪及彼所起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为性,持戒以受学菩萨戒时(律仪、摄善、饶益)亦通身口意三业为性,忍辱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为性,精进以勤(皆通前三)及彼所起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三摩地)为性,后五(般若、方便、愿、力、智)皆以择法为性。如是十性,《述记》云:“若说十种度,即无分别智是般若波罗蜜多,方便等四后得智摄。若说六度二智皆第六摄,故分后五二智为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成唯识论》释义(二十二)(中) 下一篇《成唯识论》释义(二十一)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