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佛学名相

TOP

《有为法 无为法》(一)
2014-12-17 22:13:39 来源: 作者:不二行者 【 】 浏览:2969次 评论:10
                             《有为法  无为法》
    宇宙世间万事万物,若有情,若无情,若有色,若无色,若大若小,有形无形等等一切诸法,不外乎有为无为。为者,造作义,有为者,即有造作,有生灭,有变迁,由因缘和合而有作为。无为者,即无造作,无生灭,离因缘造作之法。在《百法》里又分五个方面来表有为法,无为法。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这四法是有为法。五者是无为法。
    一心法:共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法又称心王,如一国之王领于众臣(指心所有法),心为主故,造善造恶,五趣流转,皆由心故。心法总有六义:1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2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诸法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故。3缘虑名心,八个心王俱能缘虑自分境故。4或名为识,了别义故。5或名为意,等无间故。6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眼识者:依止眼根,缘色为境。耳识者:依止耳根,缘声为境。鼻识者:依止鼻根,缘香为境。舌识者:依止舌根,缘味为境。身识者:依止身根,缘触为境。意识者:依止意根即第七末那识为所依,缘一切法(过去,现在,未来等)以为境,此识与前五识合称为前六识。末那识者:末那,梵语,译为意,即思义,恒审思量义,无间断故,恒依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复以彼见分我为所缘境,恒审思量以为我故。阿赖耶识者:阿赖耶,梵语,汉译为藏,此为有情根本心识,能生起一切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能摄藏一切诸法之种子,变现一切现行诸法,恒自变种子根身器界,又以自所变为所缘境,对前七转识,此为本识。
    二心所有法:要具三义方名心所有法,1恒依心起,要依心王,方得生起。2与心相应,相应者,具足同依、时、缘、事四事,方名为相应。3系属于心,若与心离,不能自有,以心为主,故名心所。以心所助成心事,得名心所。在缘境时,心王为缘总相,心所于境,不仅缘取总相,亦缘取别相。此心所共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二别境,三善,四烦恼,五随烦恼,六不定。
    (一)遍行者:周遍行起于一切心,即凡有心起者,必有这五个心所与之相应而起。此五即:作意:能警心为性,令心心所趣自境故,触:根境识三和合,令心心所触境为性,生起受想思等作用。受:领纳所触对之顺违境相,起爱为业,于顺可意之境起于乐受,于违不顺之境,起于苦受,于非顺非违之中庸境起不苦不乐受。想:于境取相为性,安立种种名言为业。思:造作义,即由思故,驱役心心所造善不善等,若无有思,心心所决不能有造作等业。
    (二)别境:即缘各别境而得生,非一切时一切境而得生,故名别境,此亦有五:欲:于所乐境(可爱事)希望为性,勤依为业,由希望故,即能发精勤,由精勤故成就一切善事。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即由有殊胜解了之义,故于道理决定印可,由他胜缘不能令其转动,若无胜解,即犹豫故,由他缘即能令其转变。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定依为业,由心数数回忆曾所作事,故能令心明记不忘,由这念力,引生正定,即是念的作用。若非善念,是散心的念,即不能引生定。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即于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于一境,不散乱,由这定故,引生决择慧生,但非一切定皆有智生,亦有定后起愚痴心者。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由慧于境能起简择分别,除去疑惑,故说断疑为业。
    (三)善:即自性清净离诸垢秽,能顺益此世他世,故名为善。此有十一:信: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性,乐欲所依为业,由胜解故,对世间真实事理深信,于三宝功德信实有,于自己深信能证能成,因此体自净,故能净余心心所。惭:于诸过恶自羞为体,由是恶行止息为业。因崇重贤善,故于作恶耻于造也。愧:于诸过恶羞他为体,于恶行止息为业,因有羞耻心故,故于作恶远离。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体,恶行不转所依为业,即是对可爱之境,不起染著。无嗔:于诸有情苦及苦具无恚为体,恶行不转所依为业,对不可意人及境不起嗔恨之心。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为性,能对治愚痴,无贪,无嗔,无痴能生起诸善业,故又称为三善根。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能对治懈怠,于善能勇猛修,于恶能勇猛断,由是而成就一切善品。轻安:能远离粗重,调畅身心,除遣一切障碍,此轻安唯在上界有,欲界无故,故轻安不遍一切善心。不放逸:精进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修诸善业,于心防护,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此不放逸无有别体性,故以四法精进,无贪,无嗔,无痴为体,离此四法无不放逸。故依止此四,能令所修的善法增长,能令所断的恶法不起,由此不放逸对治放逸,能成满一切世出世善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以静住为业,此行舍亦以精进,无贪,无嗔,无痴为体,前不放逸令除杂染,此行舍令心寂静而住,故不放逸为因,行舍为果。《杂集论》:“心平等性者,谓以初中后位辩舍差别,所以者何?由舍与心相应,离沉没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次复证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于诸杂染无怯虑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心悲愍为体,不害依于无嗔而立,故不害亦是假立。
    (四)根本烦恼:烦谓烦扰,恼谓恼害,贪等烦恼能恼害有情的身心,于他有情能有恼害,贪等六惑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此根本烦恼有六:贪、嗔、痴、慢、疑、恶见。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即三有异熟果,有具即资生三有的资具。于三界爱著,故于三界中长受轮转,故说生苦为业。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苦即三苦,苦具即一切能生苦果的法,心怀憎恚,故心不安稳,由心不安稳,故多住苦故。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痴即无明,由无明,故对四谛业果,三宝等事愚迷暗昧,生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能招后生杂染法。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此慢为是我慢,由有我见故,起于我慢,有慢故,于有功德的人,有功德的法心不恭敬,由不恭敬故,于善不能修,故生死轮转不穷,受诸苦故。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由疑故,于诸谛理不决,由不决故,于诸善品不能造修。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故恶见者,多招苦故。此恶见又有五种:萨伽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五)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即此二十心所随根本烦恼起而起,故名随烦恼。又因这二十随烦恼生起的范围广狭不同,复分三种:大、中、小。大随烦恼遍一切染心,中随烦恼遍不善心,不遍染心。小随烦恼各别起故,不遍善心,不遍于染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唯 识》 下一篇《 四 圣 谛 》二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