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释义栏目 -> 经论释义

TOP

《成唯识论》释义(九)
2011-06-14 15:02:24 来源: 作者:马友生 【 】 浏览:1232次 评论:1

        ——学习《成唯识论》和《述记》部分心得体会

            次第二能变等(《唯识三十颂》:第十四讲)

     论曰  如是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释义  如是已说初能变相名阿赖耶识,次二能变识,其相云何?

     颂曰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论曰  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辩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标意名为简心识,积集了别劣余识故,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

     释义  次,谓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辩思量能变识相,圣教别名梵语末那,汉译意即恒审思量义。八识虽总名心或总名意或总名识,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第六名识,而第七末那恒审思量为性等无间故,义胜其他诸识。此识为何与第六意识有异呢?《述记》云:“意是自体,识即是意。”依六离合释持业释(从作用来说),业谓业用,体能持用。如第八阿赖耶识名含藏识,识体即藏与彼相同。第六意识体虽是识而非是意,非恒审思量故。依主释(从主要来说),依眼根所起的识名眼识,识异意故。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於第七但立意名,又标意名为简心识,就能分清第八积集名心,前六了别名识。或欲显此识与彼第六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或第六缘境转易间断,故加识名。又欲显此为六识中不共所依,故但名意。

     论曰  依彼转者显此所依,彼谓即前初能变识,圣说此识依藏识故。

     释义  彼,谓第八阿赖耶识;转,谓流转,显第八为第七所依。第七依彼第八见分为根所起,转回来又缘第八见分为境,虚妄分别为我,取所缘境相续不断。《述记》云:“流是相续义,转是起义。谓依第八或种,或现相续起义,显示此第七识恒依彼第八识起取所缘故,第七行相取所缘境相续不断而生起义。”以上说明此识依彼(第八识)转时又缘彼识,恒依彼识取所缘境故。

     论曰  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总有三种:一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二增上缘依,谓内六处。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俱有根必不转故;三等无间缘依,谓前灭意。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开导根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三所依,名有所依,非所余法。

     释义  此段说心(八识亦摄心所)总有三依者,恒不恒,定不定,合说为所依,所依及依皆名所依,论中已说不作详释。如说眼识:一眼识的俱有依谓眼根(视神经);二眼识的等无间依谓意;三眼识的种子依谓阿赖耶识。此第七三种与彼眼同:一因缘依,谓第七识的自种,离自因缘必不生故;二增上缘依,谓第七意依第八见分为根,离俱有根必不转故;三等无间缘依,谓前念意灭后念意生,前念不断开导后念,自类相续等无间故,离开导根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三所依非所余法。

     论曰  如是已说此识所依,所缘云何?谓即缘彼,彼谓即前此所依识,圣说此识缘藏识故。

     释义  如是已说第七依彼转缘彼。

     论曰  颂言思量为性相者,双显此识自性行相,意以思量为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审思量名末那故,未转依位恒审思量所执我相,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

     释义  此识思量为性相者,未转依位(见道前)恒审思量(执第八见分)是我相;转依位(见道后亦缘真如)亦恒审思量及余诸法平等无我相。双显此识自性行相是思量,思量即是意,其体为识蕴所摄。

     论曰  此识相应有几心所?且与四种烦恼常俱。此中俱言显相应义,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其四者何?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是名四种。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并表慢爱有见慢俱,遮余部执无相应义。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

     释义  第七末那相应心所,且与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常俱一起,彼此呼应互作增上。谓从无始时来至未转依前,此意任运恒缘第八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其四者何?一者我痴,谓无明所致,由不觉悟人生宇宙实相,迷无我理起颠倒梦想造种种染业;二者我见,谓我执所致,虚妄计度取五蕴为我,起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三者我慢,谓倨傲所致,执第八见分为我,令自高举生大慢心;四者我爱,谓我贪所致,于所执我取爱非爱境深生耽著。颂文中的“并”字,谓我慢我爱与我见同时俱起,为遮小乘一切有部执不相应义。此四烦恼时常扰浊内心,令前六转识恒成杂染,致使有情轮回生死不能出离,故名烦恼。此识(意)缘境因无任何增减,故无嗔心相应。

     论曰  此意心所唯有四耶?不尔,及余触等俱故。

     释义  问:此识(意)相应心所唯有四种耶?答:不是,及余触等俱。余,显第七相应触等五遍行心所(有覆),异前(第八)触等五遍行心所(无覆);及,显此四烦恼与触等五法,合集一起恒相应故。触等五法前第八已释,还有大随烦恼八种和五别境中的慧心所,与第七末那相应。八者:一不信,于种三善根(实德能),心秽为性,能障净心堕依为业;二懈怠,於修善断恶懒堕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三放逸,于三善根,不能防染修净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四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精神萎靡),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五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六失念,于诸所缘谛理,不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七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邪见),能障正知(慧)毁犯为业;八散乱,于所观境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慧者,即我见。若闻正法,于所观境(善思诸法义趣)拣择为性,断疑为业。此转依位,在第六意识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后,此识才开始转依。

     论曰  末那心所何性所摄?有覆无记所摄非余。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蔽自心说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如上二界诸烦恼等定力摄藏是无记摄,此俱染法所依细故,任运转故亦无记摄,若已转依唯是善性。

     释义  问:第七末那心所何性所摄?答:此意唯非善非恶有覆无记性摄。何以故?此识与相应四烦恼等尽是染法,隐蔽自心障碍圣道说名有覆,亦非善不善故名无记。如上色界、无色界一样,诸烦恼等皆由定力摄藏,是无记性摄。此俱染法所依极其微细任运而转,亦无记性摄,若已转依唯是善性。《述记》云:“问:上界烦恼由定力故可名有覆,此识何为名无记?答:此识相应四烦恼等虽无定力,以所依识行微细故、任运转故、不障善故、遍三性故,亦无记摄。”说明第七识虽不造善亦不造恶,由无明随迷情执第八见分为我,覆蔽了事物真相,故通善、恶、无记三性,第七识唯有覆无记。若此识得闻圣学觉悟无我,在转依位唯是善性所摄。

     论曰  末那心所何地系耶?随彼所生彼地所系。谓生欲界现行,末那相应心所即欲界系,乃至有顶应知亦然。任运恒缘自地藏识执为内我,非他地故。若起彼地异熟藏识现在前者,名生彼地,染污末那缘彼执我,即系属彼,名彼所系,或为彼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名彼所系。若已转依,即非所系。

     释义  问:第七心所何地所系?答:随彼(阿赖耶识)所生三界九地,彼地即为此识心所所系。若生欲界现行,末那识相应心所即欲界系,乃至有顶(自欲界一地至无色界九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此理亦然。何以故?《述记》云:“此识恒执自地藏识为内我故,我见唯缘自地而起,不见世间俱生别缘他地法为我等故。对法第六他界缘云,不见世间缘他地法计为我故,我见随境自地所系,他地诸法非我境故,此依俱生别缘我见行相说。”此意是说,阿赖耶识变现本地,第七识恒缘自地执为内我,我见唯缘自地而起。阿赖耶识前者变现的他地,为何不见第七识恒缘他地法计为我呢?因为,第七第八是互相为根,阿赖耶识生何界地,第七就生何界地执自地为我,不执阿赖耶识前者变现的他地为我,此是第七俱生我执随阿赖耶识所生所系,此识四烦恼亦为彼地所系。此识在转依位,第七识才不执第八见分为我,不为烦恼等所系。如《述记》云:“若尔命终缘何以为我,缘未来生即是缘自地所生处故,此别缘我故唯自地,若总缘我许之缘他。”

     论曰  此染污意无始相续,何位永断或暂断耶?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谓染污意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三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后得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真无我解及后所得,俱无漏故名出世道。灭定既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断此种子故。从灭尽定圣道起已,此复现行乃至未灭,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二乘无学回趣大乘,从初发心至未成佛,虽实是菩萨亦名阿罗汉,应义等故不别说之。

     释义  问:第七染污意无始相续,何位永断或暂断耶?答:圣者阿罗汉出世道无有,有学菩萨灭尽定暂时伏灭。初阿赖耶识已说阿罗汉位舍,这里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四烦恼等)永断灭,故说无有:一是指小乘(声闻独觉)圆满无学果位;二是指二乘无学由小趣大者;三是指大乘(菩萨)证金刚喻定。有学菩萨在度生中为息疲劳入灭尽定,暂时伏灭前六识及第七识一分,故说无有。第七染意谓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世间诸有漏道迷理不能伏灭,三乘无漏有伏灭义。无分别智真无我解,与我执相违。后得无漏随人、法观,无分别智等流引生,以有漏法不能善达无我之理。真无我解显出世道亦摄后得,以无漏故如无分别。灭尽定,既是圣道等流犹如涅槃极寂静,与彼相违此亦非有。第七由未永断此种子,从灭尽定圣道起已,此复现行乃至未灭,然此染意相应,烦恼种子皆是俱生(无始时来与有漏业力同来同去),非见所断是染污,非非所断极微细,所种子与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地,下下品俱时顿断,以各自地(三界九地)极微细故,同障无学一时顿断,名势力等。圣者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述记》云:“在无学舍随其所应有二种染:一染三乘即谓人执,在无学俱不行;二谓法执不染二乘,但染菩萨唯如来舍。”二乘无学回趣大乘者,从初发心至未成佛,虽实是菩萨亦名阿罗汉。

     论曰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谓人等故,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不相违同依一慧。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有了别青等多用,不相违故此亦应然。二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唯起法执我执已伏故。二乘无学及此渐悟法空智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八地以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已永断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犹起法执不相违故。如契经说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所知障是现非种,不尔,烦恼亦应在故。法执俱意于二乘等虽名不染,于诸菩萨亦名为染,障彼智故,由此亦名有覆无记。于二乘等说名无覆,不障彼智故是异熟生摄。从异熟识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异熟果,此名通故,如增上缘,余不摄者皆入此摄。

     释义  第七染污意差别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有漏心位起此见故(除二乘无学由小趣大者),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及一切菩萨未证法空智果,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已证法空智果,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在转依位)。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述记》云:“人我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胜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狭也。”如某人在夜晚被杌所迷,认杌方谓人等,迷杌为先后方人起,浅喻谓人是人执,深喻即迷杌是迷法空,谓人是起人执,法中据迷理,人中起事执。如是二执我狭法宽,有迷人必有迷法者,有迷法者未必有迷人。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不相违同依一慧(慧体是一,起用甚多)。《述记》云:“如一眼识缘青黄两境二行相生,然今此中两境两行共许识,喻不共执心,然今所执非是二境,无一心中于二境起二行执故。”定性声闻独觉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有学(七地以前)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唯是法执我执已伏;定性二乘无学及此渐悟菩萨一切位中,法空智及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八地以上三位菩萨,所有我执皆不现行,或已永断或已永伏,法空智果不现行时,虽犹起法执但不相违。《述记》云:“八地已去,若彼许起第六意识有漏心者,何故人执彼位不行,人执不障有漏心故,设未永断彼人执种但是永伏,故知无漏心常起人、法观”。如《解深密经》云:“微细随眠,谓於八地以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惟有所知障为依止故。”说明所知障是现行,而非种子。否则,烦恼种子亦应存在。《述记》云:“言法为依者,此与何法为所依也?第六非所依,第七是所依?又若许第六起染心,何故不起烦恼人执?何法为障令不生耶?不见余时第六意唯有法执?经于一切时,都无人执故。”法执与第七意俱,对二乘虽名不染,对一切菩萨亦名为染,法执障第七智故,由此亦名有覆无记。对二乘等说名无覆,不障彼智慧故是异熟生摄,从异熟识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异熟果,此异熟生与无记(非善非恶)相通,如四缘中的增上缘一样,不为因缘不为等无间缘不为所缘缘,皆为增上缘摄。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成唯识论》释义(十) 下一篇《成唯识论》释义(八)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