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释义栏目 -> 经论释义

TOP

《成唯识论》释义(八)
2011-04-26 09:02:49 来源: 作者:马友生 【 】 浏览:1241次 评论:1

       ——《学习成唯识论》和《述记》部分心得体会

           初阿赖耶识等(《唯识三十颂》:第十三讲)

     论曰  过去未来既非实有,非常可尔非断如何,断岂得成缘起正理?过去未来若是实有,可许非断如何非常,常亦不成缘起正理,岂斥他过己义便成?若不摧邪难以显正,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因果义成。依法作用,故所诘难非预我宗。体既本有用亦应然,所待因缘亦本有故,由斯汝义因果定无,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

     释义  此段意说,若执过去未来既非实有,过去无可许非常,未来既无后法应断,现在不住当无体也,如是岂成缘起正理?过去未来若执实有可许非断,如何过去说恒有故不是常义,常岂成缘起正理?如不摧邪难以显正,前因灭位后果既生,中间无隔因果不断,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前生后灭如是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呢?外人难曰:因在现在还未生果,因是谁因?果在现在前因已无,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呢?论主反质曰:若因在时果已先有,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不成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汝宗说因果义成要依法作用来说,此亦不成!《述记》云:“体既本有用亦应然,以体用无别故。既言诸法本来皆有,所待之缘亦应本有,缘既许本有,未来应起用。”说体既本有用亦应然,以体用无别故。作用所待因缘亦应本有故,缘既许本有,未来应起用。如何现在不有未来法?由此你们所说因果定无,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说皆是假立。大乘中唯有现法,观此现法有能引生当果之用,当果虽无而现在法上有引彼用,观此果法有遂心变作未来之相,此似未来实是现在,即假说此所变未来名为当果,对此假当有之果,而说现在法为因,此未来果即观现法而假变也!《述记》云:“观此现法有酬前之相,即熟变相等,观此所从生处而心变为过去,实非过去而是现在,假说所变为现法因,对此假曾有过去因,而说现在为果。”此假说者,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其实义是讲缘起,即人生宇宙一切事物的因果规律,从而来说明因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同时应知因更有因果更有果,辗转引发相续无穷,有因故非常有果故非断,非断非常远离二边,劝诸有智者契会中道应顺修学。

     论曰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

     释义  既知阿赖耶识是有情流转生死苦海的因缘,乃至何位当究竟舍?

     论曰  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

     释义  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即通三乘(声闻、独觉、菩萨)断烦恼障究竟尽者,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离,说名为舍。《述记》云:“此中唯依断烦恼障尽名阿罗汉,非据所知障害烦恼贼故非是缚故,又依除分段生以名无生,非所知障故。”

     梵语阿罗汉,汉译杀贼、无生、应供三义。杀贼,谓除我执,杂染已净;无生,谓证涅槃,不再受生;应供,谓无世间系缚,应受世间供养。

     论曰  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死故。

     释义  三乘有学非阿罗汉,三乘无学得阿罗汉名,皆已离开烦恼系缚,脱离三界五趣轮回,永不复受生死之若,应受世间最妙供养。《述记》云:“阿罗汉言应,即杀贼、应供、无生三义故也。何故不言离所知障呢?所知障体不障解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何故不言离变易死?二乘无学有变易生,此非由烦恼所招起故,已离系缚得解脱故无分段死。有学亦是殊胜福田,如见道出等供养获现福;何故不得名应供耶?非一切时堪受供故。”此意是说,阿罗汉有杀贼、应供、无生三义,为何不言离所知障义?因所知障(法执)只障菩提智慧,不障生死解脱,亦不影响有情发业润生(受生)之用,故不言离所知障;为何不言离变异死?因二乘无学位只有变易生,此非由烦恼招感所起,已离烦恼系缚得出世解脱,故无分段变异死;有学位亦是殊胜福田,为何不得名应供呢?有学位虽已获得世间供养等殊胜福田,但非一切时堪受应供,必获得无学位方为究竟。

     论曰  云何知然?

     释义  阿罗汉号通三乘,何知此识皆舍?

     论曰  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故。

     释义  三乘无学位(阿罗汉、独觉、如来),如何皆不成就阿赖耶识?《述记》云:“舍通三乘。决择分中第一卷说四句分别:谓有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谓三乘无学、不退菩萨不入无心位;有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谓七地以前、二乘有学、一切异生入无心位;有俱成就,谓此第二句不入无心位;有俱不成,谓第一句入无心位,然今但引初句三人 。”此意是说,一谓有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指三乘无学(阿罗汉、独觉、如来)和八地以上不退菩萨不入无心位者(灭尽定);二谓有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指七地以前菩萨、二乘有学(声闻、独觉)及一切异生入无心位者(世间定);三谓有俱成就,指一切异生不入无心位,既能成就阿赖耶识,亦能成就转识;四谓有俱不成,指八地以上菩萨入无心位,既不成就阿赖耶识,亦不成就转识。

     论曰  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

     释义  《述记》云:“佛既得名阿罗汉者,二乘无学不说自成。答第二问阿罗汉名,通三乘有。佛亦由断所知障故,亦名如来。二乘不然,不可为难如阿罗汉号便令通二乘。十地菩萨不能少断俱生烦恼,金刚定时方顿断尽,一者故留二不障地,其所知障分分除之,故烦恼障即言顿断,所知障不然。”此意是说,佛得名阿罗汉者,通三乘有。佛亦由断所知障,亦名如来。二乘则无如来此名,不可为难阿罗汉名号便令通二乘。十地菩萨还不能断尽少分俱生烦恼,只有入金刚喻定时方顿断尽。对少分俱生烦恼种子,一者故留,二不障地(从一地至十地)。也就是说,菩萨转依位中,在破所知障时分分断除烦恼障,故烦恼障言断所知障不然。不退菩萨虽不起现我爱执藏,其烦恼暂时伏离,种犹有故未名未舍。三乘无学我爱种尽乃名为舍。

     论曰  若尔菩萨烦恼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赖耶识,何故即彼决择分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

     释义  若菩萨烦恼种子未永断尽,即非阿罗汉,就该成就阿赖耶识,为何决择分说不退菩萨,永不成就阿赖耶识呢?《述记》云:“菩萨烦恼种子未除,如何名舍,违圣教故?为此难也!前引决择分四句之中初句有四人:三乘无学及不退地以去菩萨。此先不论故今为难。不退有二种:一已得不退;二未得不退。前初地得,后八地得,故言不退。初地已去证不退,八地已去行不退。初地已去尚有相续趣求所得,未能念念转转增进。初说回心名不退者,即地前位皆名不退。不退起烦恼故而义有别亦不相违。由是不退总有四种:一信不退,即十信第六心;二证不退,入地以往;三行不退,八地以上;四烦恼不退,谓无漏道所断烦恼。一切圣者,今说回心名不退者,即第四不退,以得证净故亦名信不退。然未至彼位,若十住第七心等名住不退。即应有五,论直往者唯四不退。”

     论曰  彼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赖耶识,即摄在此阿罗汉中,故彼论文不违此义。

     释义  菩萨即回心已必定不退起诸烦恼,从初发心二万劫,乃至成佛以来皆名不退。决择分彼说四人,前三人(阿罗汉、独觉、如来)具皆决定;后一人即彼说二乘无学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虽名阿罗汉,转名实谓不退菩萨,即摄在此,故决择之文不违此义。

     论曰  又不动地以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萨。

     释义  此义意言,三乘无学直往八地以上,亦舍阿赖耶识,名不退菩萨者,行亦不退,于未得法亦复不退,四理证知,一者一切烦恼永不行故,八地以上无漏相续无现执藏,故可言舍。二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十地论》中第十卷说,八地以上菩萨于无相海任运而转,诸佛劝等乃至广说,刹那刹那真俗双运,以无功用故任运转。三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十地论》说,初地至六地名为少行,第七地名大行,八地已去名为广行。前六地一行中修一切行,是故名少;第七地虽亦然,以能即空方便智,发起有中殊胜行,胜前六地故立大名;八地已去,一切行中修一切行。四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述记》云:“八地后无漏相续无有漏间,又彼亦无未得之退,故能念念增进诸行,勘十地、地持、及菩萨地等,彼谓从此八地已去,于初刹那能得过前二阿僧祗,所行功德智慧一倍;第二刹那更倍前念,如是辗转胜进倍前”,此位方名不退菩萨。

     论曰  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就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

     释义  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爱执藏,第七末那识等烦恼我执现行无故,不复执藏识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就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述记》云:“此师意说,无现执藏瑜伽说此即名为舍,以阿赖耶识是藏义故,此亦说彼名阿罗汉,三义具故,如前应知。问:若现不执即名为舍,七地以前亦有不执,入无漏心等应皆名舍?答:此不然,非毕竟故,毕竟不行方名为舍故;问:若尔二乘金刚心,应名舍此识?答:实亦应名舍,以时促故,彼瑜伽等略而不论,亦不违理。初师名舍断种名舍,此第二说。若断若伏毕竟不行,说之为舍,故七地前不得舍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成唯识论》释义(九) 下一篇《成唯识论》释义(七)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