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经论(原文)

TOP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一)
2012-08-24 20:44:44 来源: 作者:沙门窥基撰 【 】 浏览:4998次 评论:17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
                                  沙门窥基撰
     论。三根者。谓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欲知根者。谓于加行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诸根。此中显示顺抉择分所摄加行道及见道十五心刹那所有诸根是未知欲知根体。言诸根者谓意根信等五根。由未至等地所依差别故。如其所应有乐喜忧舍根随一。忧根者谓加行道时顺抉择分后。于上解脱希求欲证愁戚所摄。如是十根先未知真为欲得知修习转故。名未知欲知根。已知根者。从第十六见道心剎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是已知根体。所以者何。即前十根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乃至金刚喻定。于如是有学道中未有所应知境曾所不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者。谓于无学道所有诸根。言诸根者。即前所说九根除忧根。于无学道中说名具知根。具知者。谓阿罗汉等此所有根名具知根。无学身中无有忧根。所应学无故。
     述曰。由论云三根中初根取十五心。法师云。何意见道取十六心初根取十五心耶。俱未曾得同缘谛理。以行未圆。十六心方见道圆满名见道。已知重知名已知根取第十六心已去。虽前三谛有重覆知。然谛未遍缘未名重覆。故十五心是初根第十六心已去名已知根。于修道位得名曾得未曾得。于见道位唯未曾得。见道十六心皆未曾得。以知重知名已知根第十六心是忍智相覆行圆故。若言十五心为见道第十六心已去名修道者此小乘义。如五十七云。得初果时初根亦灭亦舍。彼论前云未知根乃至第三果由数有者约超越人为论。此据次第人故。得果时舍初根。无学果舍已知根亦尔准知。其忧根体唯有漏非正根体。论文云位中起故说之为体。如身在下界修抉择分善其信等意三受可得是四善根体。此四善根皆是定法。忧根唯散唯下界。非彼善根时入观已出定随出何善根。彼忧根缘涅槃起愁戚。遂以为初根体。问曰。忧根在欲界遂为初根体。思观在欲界亦为暖等初根体。释曰。忧根居暖位。不为暖等正初根体。但以位起为体非约实论其思观唯下界。四善根在色界。粗细相异。不可以位中得起亦为暖等体。若思为初根体。思数非是根故。若如下十三卷文亦得思观于暖等位起故得为体。至十二卷当广释。言随一者。如小乘有异义。此中不然。如大论五十七二十二根中云。问几根未至地可得。答十一。谓信等。三无漏。意及喜舍。以乐隐故不说。其下引经中亦兼明有乐。若尔有十二根。根本初二静虑有十八。除男女忧苦四根。第三禅十七前中除喜。第四禅十六前中除乐。空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十一。前中除五色。此并漏无漏合说。非想地有八。前中除三无漏。以不断惑唯有漏说。若余处类断惑无漏合说。通漏无漏有十。以义准除未知当知根。见道无故。此十根中九根除忧。近上地多少故言随一。此中唯有说意地诸根成果非五识故。不取苦根。无学虽有义名无漏亦不取也。此中已知根。谓于修道乃至金刚定。其此根亦具十根。若以此文第三果人亦有忧根。如大论五十七云如经言于上解脱希求忧戚乃至别解希求等四字已云此中预流一来于一切种皆圆满故建立忧根若不还果虽有希求而无忧戚不立忧根唯善法欲故知第三果人无忧根。此论言已知根者以初二果亦入已知根通法为论。其实第三果人无。若有忧者云何忧根离欲界时断。有义忧根能取三果。即超越人义说第三果有非据实。此下界人非上界。又论主据学无学相对论已知根故有忧根非论实体。其余信等诸有漏者亦同忧根取。无漏者不取。何故不取者何故不同初根。第二故通色界系又初根加行故唯言加行道。以有忧根亦通资粮道故。思之。论菩萨三根如         五十七云。于胜解行地建立初根。此据通佛法。实见道无间道未至十六心岂不名初根耶。于净增上意乐地建立第二根。此据十地皆名增上意乐。此意乐如第十三卷会。于如来地立第三根。此根中应说见道修道有漏无漏。
     论。复次依止修道分别修义。谓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根。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能修习下界下地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当知此中所说义者。谓依止上地现前修习道时。下界下地所有善根虽不现前亦皆修习。何以故。于彼得自在故。自在者。谓转增胜现行自在故。
     述曰。上修下当得下地。亦修上无色见道傍修等是此义。依止修道分别修义者。若依小乘。见道依上得修下。下未曾得故不得修上。修道依下地道缘上地境得修上地修。随所断惑地皆得亦得修下地。且如未至禅发观断初根本惑时修上二地善根。谓中间及根本一切上地修法。如理准知。若依此文。唯论修道言依上修下所有善根。不云见道。若此文以为真实理。全异小乘故。修道不同故。见道准知可解。若随他小乘义以此大乘无者。此论唯据一边。又此修非生上界者唯身在下界者得。若生上界。圣人不退还故何须自在而修下善。唯第三果人得诸静虑已修道修诸善根。其初二果如佛地论伏惑得第四禅起无漏道滋变易生死亦得上界诸定。何故不修下地善根。且释不得。其第三果久来离欲成就上地修道。亦于下法自在得修习。其初二果未离下地欲。于下地善法现行自在何用修习。若尔。第三果人身在下地。不现行起下地善根耶。答。起。但入修道观时令下地善法种子增长令得自在。初二果人修道上地未得自在起故其修道未见。不知是无漏为当有漏。若无漏修道亦得修习。见道何故不修。如前准知。大乘唯令种子增本识。居见道位有五地善法种子何故不得修。又修道随断惑地如发二禅发观断空处惑何故不修上。若约此道理。修道不得修上。今此中唯约自断惑修语。不约发观断他地语。
     论。究竟道者。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等。何等为十。所谓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云何名一切粗重。略说有二十四种。谓一切遍行戏论粗重。领受粗重。烦恼粗重。业粗重。异熟粗重。烦恼障粗重。业障粗重。异熟障粗重。盖粗重。寻思粗重。饮食粗重。交会粗重。梦粗重。病粗重。老粗重。死粗重。劳倦粗重。坚固粗重。粗粗重。中粗重。细粗重。烦恼障粗重。定障粗重。所知障粗重。如是二十四种略摄一切粗重。一切遍行戏论粗重者。谓执眼等诸法习气。无始时来依附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即此名为戏论习气。从此习气眼等诸法及名言执数数生起。领受粗重者。谓有漏诸受习气。烦恼粗重者。谓烦恼随眠。业粗重者。谓有漏业习气。异熟粗重者。谓异熟无堪能性。烦恼障粗重者。谓猛利长时烦恼性。业障粗重者。谓能障道无间等业障性。异熟障粗重者。谓与谛现观相违那落迦等自体得。盖粗重者。谓能障碍善品方便。盛贪欲等性。寻思粗重者。谓能障碍欣乐出家欲寻思等性。饮食粗重者。谓极多少食于方便行无堪任性。交会粗重者。谓两两形交。身心疲损性。梦粗重者。谓睡眠所发身昏劣性。病粗重者。谓诸界互违所发不安隐性。老粗重者。谓大种哀变所起不随转性。死粗重者。谓临命终时诸根乱性。劳倦粗重者。谓远行等所作支体顿弊性。坚固粗重者。谓无涅槃法者如其所应所有戏论粗重等性。粗中细粗重者。谓欲色无色所有粗重。如其次第。烦恼障粗重者。谓声闻独觉菩提所治。定障粗重者。谓九次第定所发功德所治。所知障粗重者。谓一切智性所治。如是随其所应。一切粗重永已息故。名究竟道。如说如是行者心解脱圆满。慧解脱圆满。身粗重永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1/5/5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 下一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