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1年8月1日起马友生先生开讲《解深密经》敬请关注! 2010年9月21日起由马友生先生讲解《唯识三十颂》敬请关注! 为了让初学唯识法相的学者,对佛三时中道了义教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批重要经典,将分别与大家见面。 其目的是:同沾甘露相互共勉。所学经论录音在本网站《录音下载》栏目中可以下载收听。学习经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依《成唯识论》为主,包括《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相关经典 1.阿含经典 选学 2.般若经典《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3.了义经典 《楞伽经》《华严经》选学 4.中观类 《十二门论》、《中论》 5.祖师类 《六祖坛经》、祖师语录、禅宗公案 6.圣言量
当前位置:唯识,唯识学,唯识学网,马友生,马老师讲经,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金刚经释义 -> 佛学文库 -> 八识规矩颂释义

TOP

相关名相注解
2010-07-12 09:49:54 来源: 作者:马友生 【 】 浏览:1955次 评论:3

      序:玄奘法师为了让学人深入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他根据护法菩萨倡导的学习方法,特作《八识规矩颂》。每个颂都是从性、量、境、界地、心所、作用、转依,这七个方面在说。此颂不但是入唯识教海阶梯,又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一幅美好蓝图。

      一.三性 八识缘境,有善、恶、无记三性:

      一善性——诸恶莫作,自利利他;二恶性——与善性相反;三无记性——非善非恶。

      二.三量 八识缘境,有现量、比量、非量:

      一现量——识对境认识得正确。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二比量——识对境的认识,依语言文字分析推比。如见空中飞物,是飞机还是飞鸟;

      三非量——识对境认识得不正确。如见空中飞物,把飞机说成飞鸟。

      三. 三境 八识缘境,有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一性境——此境有实有体,乃真实之境。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二独影境——意识依名取相,独有其影无有实体,此境有二:1、有质独影——意识忆念过去所见及的境,有其质无其体。如忆念九华山,确有九华山之质,却无九华山之体。2、无质独影——意识忆念电影上所见及的境,无其质无其体。如忆念七仙女下凡,既无仙女之质,亦无仙女之体。

      三带质境——所挟带的是事物假质,非事物实质。此境有二:1、真带质——如第七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境,真带的是假我质,非实我质。2、似带质——如第六意识及眼等前五识缘境,所带的是依名取相,非事物的实质。如说桌子,此物不带桌子之质,只带的是似木质非实木质。

      四. 界地 有三界九地:

      一欲界——谓一地,五趣杂居地。此界众生有器界有根身,有男女之淫和饮食等欲,由不修定业,随散业所感的三善道三恶道。

      二色界——有四地,初禅天谓二地,离生喜乐地;二禅天谓三地,定生喜乐地;三禅天谓四地,离喜妙乐地;四禅天谓五地,舍念清净地。此界众生有器界有根身,无男女之淫和饮食等欲,无男女之形,无鼻舌二识,由修定业所感的四种定境。

      三无色界——有四地,空无边处天谓六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天谓七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天谓八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天谓九地,非想非非想处地。此界众生无器界无根身,由修定业所感的四种定境。

      色界和无色界众生,属有漏染法,由于没有改造业力,当定业解体后,仍下堕欲界受生感果。

      五. 心所 心所有法是心法的助伴,与八识相应。此指《百法明 门论》所言的遍行心所有五,别境心所有五,善心所有十一,烦恼心所有六,随烦恼心所有二十(分小中大),不定心所有四,共五十一种。

      六. 作用 眼等前五识缘色等五尘,能了别凡尘世间各种事物;

      第六意识根据眼等前五识提供的感性认识,又指挥前五识造身口意三业等,又是生起烦恼的根;第七末那识随迷情执假我为实我,又为眼等前六识造业作增上缘。此识前与第六意识互相为根,后与第八阿赖耶识互相为根,是通内通外的枢纽;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一切杂染法的种子,眼等前七识造业又能受熏持种,是有情变现根身器界的生命主体。

      七. 转依 发菩萨心者,是使有漏的八识转依无漏的四智,及各相应的心所,即清净的五遍行,清净的五别境,清净的善十一和清净的自识:

      眼等前五识转依成所作智,度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度地前资粮位菩萨、二乘、人天乘现丈六金身,度三途众生现随类化身;第六意识转依妙观察智,善知众生根性优劣,应机施教;第七末那识转依平等性智,于世出世染净诸法作平等观,现他受用身度地上菩萨;第八阿赖耶识转依大圆镜智,为佛所受用的报身和净土,唯佛与佛方知。

      涅槃 是梵语,汉译寂静义。大乘涅槃有四义:

      一自性涅槃——即"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的清净相,又谓不可言说分别的空相等;二有余涅槃——菩萨觉知或证得部分自性涅槃后,还有过去有漏染业依余在自性涅槃;三无住涅槃——菩萨度生不住世间不住涅槃,悲智等运福慧双修;  四无余涅槃——菩萨经三大阿僧祗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后,无任何有漏染业依余在自性涅槃,证大乘究竟位。

      因缘 有四义:

      一因缘——八识缘境,自识(种子)是生起事物的因缘;二等无间缘——同等的法(如眼识的自种生眼识),是前念在灭后念在生,前念不断开导后念,生灭同时等无间故;所缘缘——识对境的认识,分疏所缘缘与亲所缘缘。自识缘境要有客观的外境为所缘,为自识缘境的疏所缘缘;能缘的自识随缘自变一份与客观相似外境,为自识缘境的亲所缘缘;四增上缘——自识缘境,还有增加的各种条件。

      十地 菩萨修行须经过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前二位属地前凡夫菩萨,见道后从一地至十地属地上圣者菩萨,谓十地菩萨:

      一地谓极喜地,菩萨初次见道登地生大欢喜,为不堕恶趣,由修财布施、无畏施和法布施,断异生性障,证遍行真如;

      二地谓离垢地,菩萨为远离一切微细犯戒尘垢,由修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

      三地谓发光地,菩萨为成就最胜禅定,能发无边智慧之光,由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

      四地谓焰慧地,菩萨为让智慧火焰不断增长,安住最胜三十七菩提分法,由修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和饶益有情精进,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

      五地谓极难胜地,菩萨观四谛是真俗圆融,于世出世平等为一极难可贵,由修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和成所作事静虑,断于下乘中般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

      六地谓现前地,菩萨观十二缘起无微细差别相,为使般若智慧不断现前,由修生空、法空、俱空三无差别,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

      七地谓远行地,菩萨为证无相观,无功用行已到最后边沿,由修回向、拔济二方便善巧,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

      八地谓不动地,菩萨为所获得的无相观,能随缘任运无任何我法二执,由修上求菩提、下度众生,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

      九地谓善慧地,菩萨为度众生,由修思择、修习二力,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地谓法云地,菩萨为大法智慧如同大云,遍覆无边虚空,大云里包藏了无数无量的功德水,即三摩地门和陀罗尼门,由修受用法乐、成熟有情二智,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前五识颂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唯识学小组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安博网络